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1317章 喜事


    第1317章 喜事
    曹文诏自己都没想过一个天大的馅饼突然就落在他的头上,当王晋武出宫后找到曹文诏,私下告诉他让他做好外放准备时,曹文诏顿时就愣住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要说大明的军中,曹文诏是一员悍将,无论是当年在辽东为将还是后来被崇祯调任西北负责围剿流寇,曹文诏的名气可是不小。
    尤其在围剿流寇之中,曹文诏更是声名赫赫,他曾创下仅凭八百骑兵就击败上万流寇的壮举,而且他的军队杀性极大,战斗凶猛,打得高迎祥等人叫苦不迭,更被流寇称之为“曹阎王”。
    在平定流寇的战事中,曹文诏在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多次和流寇交手,战功显著,更因为之后朝廷对流寇的八面张网战术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战功,曹文诏从一个游击将军先升任副总兵,后又任总兵,等大明军制改革后,曹文诏被封为骠骑将军,进入了大明军方高级将领的行列。
    之后,曹文诏被从地方调任京师,直接入了总参议府任职。在总参议府他的职务也不算低,仅次于王晋武、吴襄等人,等到大明做好万全准备,着手对辽东大战时,曹文诏再一次领兵出征,由王晋武为主帅征战辽东,并在此战中立下大功。
    辽东战事结束,曹文诏累功升金吾将军,站到了大明将领顶尖的行列,而且还因为沈阳之战的功劳得了一等伯爵的赏赐。
    可以说,辽东一战是曹文诏军事生涯辉煌的时刻,可惜此战过后曹文诏和其他人一样并没继续领兵,而是交出兵权后返回京师,继续在总参议府任职至今。
    别看曹文诏平日里脾气火爆,说话行事大大咧咧,可他却是一个面粗心细之人。曹文诏很清楚皇帝对于他们这些将领是既用又防,尤其是对他们这些出身辽东将门的将领更是如此。
    辽东将门的名声一直不太好,自从当年李成梁开始,辽东将门就一直有着小心思,李成梁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养寇自重,在辽东几乎是一手遮天。可惜李成梁千算万算却没算到努尔哈赤这个老奴会如此忍辱负重,表面恭敬暗藏反心。再加上李成梁的指定继承人李如松在蒙古意外战死,没了李如松后,年老的李成梁已压制不住努尔哈赤了,等到李成梁一死,努尔哈赤果断起兵,从而引发了辽东之祸。
    可以说当初的后金,后来的大清之患真正原因就在于李成梁,正是因为李成梁养寇自重的举动导致了辽东糜烂的开始。而在李成梁死后,辽东李家的几个败家子,如李如柏等人根本撑不起李成梁的基业,萨尔浒一战更是丢了辽东李家的最后脸面。
    如此一来,辽东将门就发生了变化,随着李家的落幕,之前依附李成梁的辽东各将门开始冒头,其中就有以祖大寿为核心的祖家,还有和祖家联姻的吴家等等。
    至于曹文诏、曹变蛟、左良玉等人,他们虽不是辽东本土人,可在调任辽东后自然而然也都投靠了过去,成为了辽东将门的一份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辽东将门群体开始出现,这些人相互抱团,一个个都想成为第二个李成梁,拥兵自重,利用后金的威胁不断向朝廷伸手索要好处,培养自己的势力,久而久之辽东情况就成了后来这番模样。
    等到孙承宗担任蓟辽督师后,虽对辽东将门多番敲打,更以强硬的手段和人格魅力整合了辽东军队,勉强收服为朝廷所用,可就算这样孙承宗也没能彻底解决辽东将门的问题。
    到了袁崇焕上台后就更差了,袁崇焕为了拉拢辽东将门为其所用,不惜出卖粮食、军械以资敌,用大量金银收买祖大寿等人,拉拢其为党羽,更为了获得更多好处,还盯上了毛文龙的走私渠道,在忽悠崇祯让他兼任山东巡抚后,袁崇焕就对毛文龙下手,矫旨杀掉了毛文龙,从而使得皮岛明军一蹶不振,最终酿成了己已之变大祸。
    从这些来看,当时的辽东将门已几乎和藩镇没太多区别了,相差的也仅仅只是一个真正坐大和掌控权力的机会罢了。而原本的历史也是如此,在历史上明末后期,除祖大寿和吴三桂先后投敌外,几大藩镇中大半出自于辽东将门,等到了江北四镇时期,先有左良玉,后有黄得功、刘泽清两人,在其中占了一大半,可想而知辽东将门在军中的实力。
    这样的军事集团,皇帝自然要忌惮三分,何况当今圣上可不是普通的皇帝,这位万岁爷是和当年成祖一样是通过军事政变手段上的位,对于军队的防备比任何人都更重视。
    拆分辽东将门,不让其为患,这是皇帝的手段。曹文诏自己心里也清楚,而且皇帝也没拿他们怎么样,无非就是不直接领兵,但应有的官职和待遇都不缺,而且现在辽东将门依旧存在,只不过已渐渐变得和之前不同了,随着军中制度多次改革,新军陆续取代了原本的边军,新一代的将领担任重要职务,比如吴三桂就是如此,依旧在辽东任职。
    但祖大寿却和吴襄一样被调任京师,虽得了爵位和赏赐,但基本不可能继续领兵了,这对于辽东将门来说倒也不算坏事。
    至少历朝历代中也就只有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能做到这点了,何况把他们放在总参议府也算是妥善安排,但凡日后有领兵的机会,皇帝还是会用他们的,这点从当初辽东之战就能看出。
    可惜随着这些年大明的逐步稳定,内忧外患渐渐消除后,除了前不久刚结束的云南叛乱,大明的战事已基本没有了。曹文诏他们这些将领继续领兵的可能性极低,面对这个情况曹文诏心里也明白,虽然他在京师生活的不错,可这样的生活对于戎马生涯大半辈子的他来说依旧平淡了些,一直念念不忘有朝一日能继续领兵上战场呢。
    曹文诏知道自己这个愿望是很渺茫的,可依旧还是放不下这个执念。就当他以为自己再也没机会的时候,突然王晋武找到了他,告诉他自己即将外放领军的时候,曹文诏一下子就愣住了。
    他一时间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这怎么可能呢?等王晋武认真告诉他具体情况,并表示这两日朝廷就会有正式的任命之后,曹文诏这才明白这不是幻觉而是真实存在的。
    回过神的曹文诏忙不迭感谢王晋武的推荐,他心里很清楚虽然王晋武没告诉他是谁举荐的自己,可既然王晋武亲自来和他通气告知此事,再加上王晋武在朝中的身份地位和皇帝的关系,除王晋武外没有第二人了。
    等送走王晋武后,曹文诏兴奋的不能自己,在屋里走来走去,双手更是摩擦着整个人喜不自禁。闲置了这么久,终于得到了领兵的机会,他如何能不高兴呢?
    虽然这一次领兵是去巴达维亚,但曹文诏丝毫不在乎去哪里,在他看来只要给自己领兵征战的机会,别说是巴达维亚了,就算去更远的新大陆都愿意。而且按照王晋武的说法,他去巴达维亚是当总督的,这个职务可不低了,如此更让曹文诏心中高兴不已。
    “今天得好好喝上几杯才是!”曹文诏心中对自己如此说道,想了想突然觉得光是喝几杯恐怕不行,还得找人来一起乐呵乐呵。
    可找谁呢?吴襄?左良玉?黄得功?祖大寿?这些人名在自己脑海瞬间闪过,但都被曹文诏给否决了,原本皇帝就对辽东将门之前抱团行为有所不满,这些年拆分了辽东将门,更把他们这些人打发到了总参议府任职,而且王晋武虽然刚和自己通了气,但毕竟正式任命还没下来一切都有可能变化,一旦提前让他们知晓非但不是什么好事,反而会闹些麻烦出来,再加上皇帝那边如果得知这些情况会怎么想,曹文诏自然有所顾虑。
    想来想去,曹文诏决定不和这些人见面,更不告诉他们这个消息,但有一个人却是例外,这个人就是曹文诏的侄子曹变蛟。
    作为伯侄,他们两人并称为“大小曹”在军中地位差不多,而且曹文诏和曹变蛟的关系极好,再加上侄子也不是外人,把他请来说说话,分享一下这个喜事是不错选择,而且曹变蛟虽是曹文诏的侄子,但曹变蛟不仅军事才能不亚于曹文诏,在谋略方面比曹文诏更胜一筹,把他找来说这个事并且商议一番,曹文诏认为这个举动是靠谱的。
    就这样,曹文诏连忙让人去请曹变蛟过府,曹变蛟住的地方离着曹文诏不远,不到半个多时辰,曹变蛟就来了。
    身材高大,面容和曹文诏有些酷似,但年轻不少的曹变蛟熟门熟路进了曹文诏的府邸,也不用下人通报径直就去了后厅,到了地方,进门就见曹文诏正坐在椅子中愣神,脸上挂着笑容,也不知有什么喜事如此高兴。
    “伯父,今日难不成有喜鹊登门?有何喜事如此高兴?”
    闻声,曹文诏回过神,抬头见曹变蛟笑盈盈地走了进来,他连忙起身上前拉住曹变蛟的手,拽着他就坐了下来。
    “呵呵,你说的没错,今天的确有喜鹊登门,有大喜事!”
    “哦,什么喜事?”曹变蛟刚才只是随口一说,但没想曹文诏如此回答,忍不住追问道。
    曹文诏刚要说话,可下意识抬头朝门口看了一眼,接着就压低声音在曹变蛟耳边嘀咕说了一阵。听着曹文诏的话,曹变蛟的神态先是寻常,接着就有些不对劲了,他先是微愣,随后渐渐张大了嘴,神色中露出惊讶,最后忍不住问曹文诏此事当真?
    “自然当真!”曹文诏略有得意道:“王阁老亲自同我说的,这还能有差!呵呵,这一回老子我可是终于有机会了,哈哈!哈哈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