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1316章 曹文诏


    第1316章 曹文诏
    在郑鸿逵拿下巴达维亚的第二天,巴达维亚的各派势力就表态要求见郑鸿逵,并且提出希望和大明合作,重建巴达维亚秩序的要求。
    对于这个情况,郑鸿逵心里是拒绝的,作为大明的统帅,他非常清楚自己这一次的主要任务。打下巴达维亚,驱逐荷兰人,未来控制这些地盘是为做好大明外封甚至直接管理的准备。
    如果和当初的荷兰人一样,同这些势力合作,然后共同管理的话,那么这对于大明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而且郑鸿逵作为曾经的海盗头子,和南洋的土著包括在南洋生活的华人接触不少,非常清楚这些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换句话来说,这些家伙无利不起早,而且向来无君无父,是唯利是图之辈。他们所需要的无非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的特权罢了,按照之前他们和荷兰人的合作方式,就是承认荷兰人对这里的统治权,但在这前提背后必须由他们这些人掌控基层,把触角伸到各处,从而获得特权和实际好处。
    荷兰人因为是外来者,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只能捏着鼻子承认这个事实。但荷兰人同样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么多年来,荷兰方面一方面和这些势力合作,另一方面暗中挑唆对方的各自矛盾,借力打力拉拢一派来压制另一派,但凡土著的实力大,就扶持华人进行打击。华人开始冒头,就通过土著的贪婪来利用土著对华人进行屠杀。
    至于教会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荷兰是天主教国家,而教会在欧罗巴的影响力强大,政府和教会本就有合作也有相互斗争,再加上巴达维亚的商会等机构,这才形成了巴达维亚乃至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政治格局。现在这个格局被打破,郑鸿逵又不想按照荷兰人当初和这些势力联合治理,自然引发了这些势力的不满。
    几次没能见到郑鸿逵,再加上明军对巴达维亚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这让这些势力觉得大明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想法不同,为了自身的利益,这些人立即暗中勾结了起来,开始在巴达维亚搞事了。
    虽然因为军管的缘故,严防死守之下巴达维亚没闹出大事来,可局势的严峻和政令的推行不畅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让郑鸿逵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巴达维亚上面,甚至不敢调走驻扎在巴达维亚的陆军。
    也是因为如此,郑鸿逵眼下没有能力集中力量进攻和拿下荷兰人在远东的其他殖民地地区,而且一旦拿下这些地盘后,万一当地也发生和巴达维亚类同的情况,这更会严重损害大明在南海的利益。
    仔细看完这奏报后,王晋武不由得也皱起了眉头。
    “陛下,此事倒是棘手,如一个处置不当,就算拿下巴达维亚我大明也控制不住周边区域,更不用说在当地实施分封了。”
    朱慎锥默默点头,王晋武说的没错,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和大明本身的政治态度有着相当关联,更牵涉到朱慎锥在南海的后续计划。
    大明是中央集权国家,这点和西方欧罗巴诸国完全不同。可以说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中央集权制度就开始建立,而这近两千年来,中国在大部分时间中都是如此政治格局,哪怕就是在战乱分裂的情况下,各个国家也都是抱着这个态度和目标意图实施统一的。
    既然是中央集权,那么大明的制度就是绝对不允许有其他势力和中央瓜分实际权力,更不可能和欧罗巴国家那样以贵族和商人为核心组建国会,然后架空国王的情况发生。至于教会方面,大明君权神授,皇帝就是天子,这点和西方欧罗巴诸国也有相当不同,这就代表着大明是不可能运用西方欧罗巴国家的政策,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就算是现在大明实施对外分封,可从分封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也是中央集权的延续。所谓的封国依旧属于大明的藩属国,在封国内部依旧实施中央集权方式,只不过略微进行演变罢了。
    但荷兰人包括其他欧罗巴国家不同,首先他们在海外的殖民地并不作为本土区域进行统治和发展,对于欧罗巴各国来说,殖民地仅仅只是他们获得财富的来源,殖民地原本生活的人们并不属于他们的国民。
    获得殖民地,关键在于从殖民地获得物资和财富,这是从商业角度上出发考虑的。在这个前提下,欧罗巴各国对殖民地仅仅采取掠夺政策,从来没有耐心经营,甚至把殖民地当成本土的打算。
    所以只要维持殖民地控制在自己手里,能够从殖民地获得好处,相对付出一些利益,甚至让当地人和其他势力参与其中,相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经营是笔很划算的买卖。
    在这种情况下,荷兰人在巴达维亚的统治格局就是如此产生的,换句话来说,对方是用做买卖的心态来考虑问题,再加欧罗巴同大明不同的政治理念,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但大明不同,大明但凡打下疆土自然是作为本土来考虑,比如云贵川这些地盘,在大明建国之前,这些地方可以都只是半独立性质,尤其是云南更有着南诏这些王国的存在。
    而在大明拿下这些地盘后,虽采取了流官和土司并行的管理方式,但在两百多年来不断往云贵川移民,逐步改变当地的情况,进行有效管理,甚至还用沐家坐镇云南进行同化,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这些地方已实际成为了大明行省,除去暂时还保留部分土司,没能彻底完成改土归流外,基本和其他地方没什么两样了。
    另外最初的安南也是这样,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大明放弃了安南罢了。至于其他宣慰司地区,也是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做出的无奈选择,但在大明政治体系中,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概念根深蒂固,这点是毫无质疑的。
    “如先放缓当地政策,仅仅确保稳定的话,用荷兰人一套未尝不可,甚至可以以之前宣慰司之例来应付也是可行。而且朝廷如今已对外封有了定论,可效仿宣慰司之例,如此一来,陛下直接采取分封,再任命宗室为宣慰司,达到目的并不难。”
    王晋武如此说道,可接下来话锋一转,又道:“可这样做的话,臣担心宗室不堪大任。南洋的情况和新大陆不同,新大陆是一张白纸好作画,可南洋局势错综复杂,一旦分封立足不稳,甚至内部发生叛乱,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此外,臣以为如此一来和陛下当初设想有所违背,也非长久之计。一旦未来有变,无论地方宗室或者本土都难以对其控制。但假如朝廷出面,以当年沐家镇守云南方式来的话,其投入实在过大,也时日长久,这点恐怕我大明也承受不起。”
    “那么依你之见,当如何?”朱慎锥直接问道。
    “非常之事,行非常手段!”王晋武冷笑一声道:“所谓行霹雳手段当显菩萨心肠,南洋外藩蛮荒之地,无论当地土著还是华人都无敬畏之心,当用王化教之,武戈伐之,双管齐下,必然镇之!我大明可不是区区荷兰,天朝上国如何能被其要挟,这些人如服王化者自当可纳,假如心怀不轨,另有所意图,那么自然也不必客气!”
    “臣举荐一人领兵去巴达维亚,只要此人去了,这些事也就是小事。只要镇住巴达维亚,郑鸿逵的部队就能脱出手来,全力应付后面的战事。至于其他更不足为惧,当为陛下清扫。”
    “何人?”
    “金吾将军曹文诏!”王晋武笑着道:“曹文诏当年就有狡诈如狐,凶残如虎之称,这些年自辽东一战外,曹文诏一直在总参议府任职,多次同臣说过呆在京师骨头都酥了,如有战事让臣帮忙说几句话,让他出去透透气。”
    “巴达维亚这件事臣以为让曹文诏去最合适不过,以他能力那些魑魅魍魉不足为惧,陛下可任命他为巴达维亚总督,暂领其地,再派些官员辅助,想来曹文诏定能给陛下一个惊喜。”
    “曹文诏……?”
    朱慎锥认真想了想,王晋武举荐曹文诏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人选。曹文诏的级别足够,经验也丰富,而且能征善战,是难得的将领。假如不是因为对辽东将门的顾虑,这些年把曹文诏和曹变蛟叔侄一直压在总参议府的话,以曹文诏的能力绝对不是问题。
    而且目前南洋的情况的确需要一个如同曹文诏这种手段毒辣又狡诈的人坐镇。虽然郑鸿逵的能力也不错,可作为联合舰队的最高指挥官,郑鸿逵的主要责任是作战而不是坐镇巴达维亚。再加上巴达维亚和周边地区的复杂局势,用曹文诏的确是好选择。
    “那就让曹文诏去一趟吧,暂领总督之职,看看他的手段。如事能成,朕自当有赏赐,假如事做的不好,那么以后他也别想再领兵了,这个你去和他谈谈,如何?”
    “陛下放心,臣保证曹文诏一定会答应。”王晋武笑呵呵地说道,接着又道:“不过曹文诏这人嗜杀,也许事后会有人弹劾曹文诏,这点还请陛下有所准备。”
    “这个无妨。”朱慎锥轻描淡写道:“巴达维亚就算现在在我大明手中,但终究是化外之地,曹文诏在那边做事只要不是胡作非为,朕自然能保得住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