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1315章 化外


    第1315章 化外
    应了一声,王晋武道:“山西那边臣已经安排妥当,陛下不必牵挂。昨天李佑已至京师,臣同他深谈了一番,内阁之事臣也有交代。”
    说到这,王晋武停顿了下,对朱慎锥又道:“李佑的能力不差,忠诚更不用说,说起来他也是陛下看着长大的,这点陛下当可放心。不过臣担心的是李佑在军中的威望,而且他这一次入阁接替臣,恐怕军中会有不少人心中不满。”
    朱慎锥点点头,王晋武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其实这一次让李佑入阁说起来也是赶鸭子上架急了些,原本是打算用几年时间慢慢安排的,谁想出了意外呢?
    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先用李佑了,总不能把吴襄、祖大寿、曹文诏、曹变蛟这些人放进内阁吧?
    虽说从军衔来讲,吴襄等人都是金吾将军,而李佑是在确定入阁接替王晋武时候朱慎锥才下旨把他从北洋海军提督调任至京,担任副总参议和京营提督(新军提督)的同时从升的金吾将军。
    可问题在于相比李佑的可靠,吴襄等人别说入阁了,就算是外派独领一军朱慎锥都要斟酌一二。
    首先吴襄、祖大寿他们本就是辽东将门,曹文诏、曹变蛟当初也在辽东混过。之前因为最早的李成梁缘故辽东将门水深的不行,后来袁崇焕又在辽东搞得乌烟瘴气。
    其他的不说,仅从当年孙承宗在辽东了大力气整顿,也仅只是表面收服这些兵痞罢了。之后崇祯皇帝在拿下袁崇焕时,祖大寿甚至连京师被围攻都不顾直接带兵走人,直接向朝廷表示强烈不满。这样的骄兵悍将,或许打仗没问题,可根本不可能给他们过多的权力,一旦让他们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话,绝非国家幸事。
    这也是朱慎锥这些年来一直把吴襄等人按在总参议府的主要原因,虽然吴襄他们的爵位、官职都不低,总参议府如今也基本取代了最初的五军都督府,但只要手里没实际的兵权,而总参议府的主要职责也仅仅只是“参议”就不怕他们翻出浪来。
    此外,这些人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联姻,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用其中一人,其他人肯定会冒头。用武将牵制文官,在内阁搞平衡是没错,可朱慎锥也绝对不希望武将能真正压过文官,从而占据朝堂的主要地位。
    武人干政,向来都是大忌,在文武平衡之间帝王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这点不仅是朱慎锥清楚,就连王晋武心里也明白,这也是王晋武在内阁通常在不牵涉军事的政务上不表态的原因,他非常明白自己在内阁的作用,也让朱慎锥对他各位放心。
    实际上,还有两个人选比李佑更为合适。一个是周安民,另一个是郑鸿逵。可惜周安民作为皇亲国戚,他根本就没可能入阁,一旦让周安民入阁朝堂必然有大量的反对声音,再加上虽然周安民早就退出了锦衣卫,可他在锦衣卫的履历所有人都清楚,再加上现在的锦衣卫虽不是他直接掌管,可依旧受他影响,谁都不想在内阁中有一个有锦衣卫背景的阁老在。
    至于郑鸿逵无论级别和资历都比李佑更合适,而且郑氏集团覆灭之后,郑鸿逵和郑芝龙早就划清界限,孤家寡人除了皇帝外别无依靠,他不像辽东将门集团那样在大明军方和朝堂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网,用他入阁为阁老其实是很不错的选择。
    可惜现在的郑鸿逵领兵在外,带着联合舰队下了南洋和荷兰人交战呢。南海的战争从开始到现在还不过半年时间,这场仗要打完可没这么快,但内阁之事不等人,王晋武一离职,马上就要有人接替,所以郑鸿逵哪怕再合适也只能退而求次了。
    “你在山西虽是守孝,但也不能万事不顾,朕会让人定期给你送去文书,李佑那边你还需照顾一二。”朱慎锥悠悠说道。
    “这……。”王晋武迟疑了下道:“军中也就罢了,臣已做好安排,可内阁臣既然离职就不便继续插手,臣倒不是怕人非议,而是臣实在不便这么做,如没什么大事,臣最多也就是关注一二。”
    朱慎锥笑着点点头,如是以前的王晋武估计早就顺水推舟了,可这些年王晋武早历练出来了,暴躁的脾气收敛了许多,人也变得沉稳,今日能说出这番话来倒不负自己这些年的教导。
    摆摆手,朱慎锥道:“既然朕如此说你就不用推辞,毕竟守孝三年,等三年后你还要回京任职,哪怕不能立即回内阁,新军依旧要由你来掌管。此外,李佑年轻,初入阁经验不足,如今内阁情况你了解的很,他可是你的弟子,你这个当师父的总不能袖手旁观,扶上马送一程,也是理所应当的。”
    这话一出,王晋武松了口气,笑着点头:“这个臣当能办,陛下放心就是。”
    “对了,还有一事。”朱慎锥道:“你回山西后替朕留意北边,腾格尔兄弟正在攻击漠北,以朕来看漠北战事恐怕一时间结束不了,朕担心土默特和察哈尔两部全力北进,草原上难免会有人起什么心思。”
    “你当年在土默特呆过,知晓草原的情况,另外你嫂子和王海也在归化,你和他们多多联系,如草原有什么异变,朕授你临机决断之权,这个你带着,但切记!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动用。”
    说着,朱慎锥指了指放在一旁早就准备好的一道圣旨和一把尚方宝剑,对王晋武交代道。
    王晋武连忙起身向皇帝行礼,大大方方接下了圣旨和尚方宝剑,表示必当在山西做好这件事。见他如此,朱慎锥也不多关照什么,王晋武办事他还是很放心的,给他这些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后手罢了,除非意外才会动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拿出来的。
    君臣二人就漠北一事商谈了一番,等聊的差不多了,王晋武正要告辞离去,这时候乾清宫总管太监卢九德从外面进来禀报,说是刚接到郑鸿逵从南洋而来的奏报。
    听到是郑鸿逵的奏报,朱慎锥让卢九德直接拿上来,并且对王晋武做了个手势,让他暂时呆着,关于军事,尤其是南海军事,王晋武这个还没正式离任的次辅自然有资格知晓。
    打开奏报细看,朱慎锥看得极为认真,一开始就露出了喜色,看来奏报上的是好消息。可看着看着,朱慎锥却微微皱起了眉头,之后又若有所思起来,似乎在考虑着什么问题。
    “陛下?”一旁的王晋武等了好一会儿,忍不住开口询问。
    “哦,这奏报你也瞧瞧,消息倒是不错,郑鸿逵已拿下了巴达维亚。”说着话,朱慎锥随手把奏报递给了王晋武。
    “巴达维亚已经拿下了?”王晋武听到这顿时一惊,接着就是喜上眉梢:“这可是好事啊!不是说巴达维亚城高墙厚,城中有数千荷兰人驻守么?而且城里粮食也不缺,这才过了多久就拿下?郑帅不简单啊!”
    “呵呵,郑鸿逵可不是什么莽夫,要不然朕当年也不会让他出使欧罗巴,这一次下南海更不会让他领军了。不过巴达维亚虽下,但战事还未彻底结束,后续的麻烦还不少呢,这不郑鸿逵来向朕诉苦了,你先看看这奏报,给朕一点建议?”
    王晋武应了一声,这才打开奏报仔细看了起来。奏报的内容很是详细,从当初如何谋划,又如何用计,再到如何突然发动趁巴达维亚内乱一举拿下此地,奏报中说的明明白白。
    此外,就是对拿下巴达维亚后的一些情况汇报了,虽然巴达维亚已下,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总部落到了大明手中,但这场战争却没马上结束。一来荷兰人在万丹、亚齐等国还有殖民地在,这些殖民地不仅有着东印度公司派驻的官员,还有着一部分军队驻扎。
    此外,马六甲地区是仅次于巴达维亚的重要地段,那边的荷兰守军完好无损,如要拿下马六甲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郑鸿逵已以大明联合舰队的名义派使者让荷兰方面投降了,可遭到了荷兰人的明确拒绝,并且荷兰人甚至已做好了顽抗的准备,所以说明军必须还经历一次大战才行。
    所以说拿下巴达维亚仅仅只是占据了对方在远东的总部,并不代表南海战事的结束。再加上巴达维亚一战的特殊原因,也不代表荷兰人就不能打。荷兰人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郑鸿逵试探派舰队进攻过马六甲,可问题在于马六甲不仅堡垒坚固而且地形利于敌方,哪怕郑鸿逵的实力比荷兰人强得多,可在双方初步交战接触之后发现,要想一气拿下马六甲没那么容易,假如强攻的话明军方面肯定要承受不小的伤亡,其他几个地方的荷兰人也是如此,摆出了一副要和大明死战到底的姿态。
    此外就是巴达维亚的局势了,虽然明军占领了巴达维亚,可对于巴达维亚的统治并不乐观。考虑实际情况现在郑鸿逵只能对巴达维亚进行军管方式,由于巴达维亚之前不仅是荷兰人管理,还有着地方各股势力掺杂其中,其中就包括巴达维亚的商人、教会、土著和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团体等等。
    这么多年来,荷兰人在巴达维亚的统治都是依仗这些人进行维持的,荷兰人作为统治者,但许多实际的工作大部分是靠这些人来进行。现在大明取代了荷兰人成为这里的主人,可许多事必须也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推行下去,而且南洋那边小国林立,民族关系复杂,荷兰人在当地经营多年早就有一套实施可行的政治框架,现在这个框架打破,新的秩序还没建立,郑鸿逵要对巴达维亚进行真正的有效统治困难重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