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1314章 忠武


    第1314章 忠武
    大明京师,紫禁城,乾清宫。
    皇帝朱慎锥正在见王晋武,但这一次并非内阁召见,而是王晋武离京前的“陛辞”。
    在半个月前,山西那边突然送来消息,朱慎锥的舅舅,王晋武的父亲王荣突然离世了,自打朱慎锥进京后,王荣并没有跟着来到京师居住,而是继续留在了山西那边。
    用王荣的话来说故土难离,虽然王荣是朱慎锥的舅舅,可他却知道那时候朱慎锥刚刚入京,皇帝之位还未稳,山西是朱慎锥起家的地盘,作为长辈的他原本就是山西都指挥使,自然要帮着朱慎锥安定住山西一地,如此一来才能让其没有后顾之忧。
    当年朱慎锥走私盐起,王荣就毫无保留地支持他,不仅给了他起家的本钱,还拉着王家村的人协助朱慎锥。从这点来说,朱慎锥的班底就是王荣给的,如果没有王荣,朱慎锥绝对不会有今日。
    登基为帝后,江山渐稳,朱慎锥多次想让王荣来京师居住,可都被王荣拒绝了,时间久了朱慎锥也知道王荣这是不想给自己添麻烦。
    既然舅舅这样想,朱慎锥也不再勉强,让王荣继续当山西都指挥使。不过该有的爵位和恩典却从来不缺,不仅封了王荣为伯,逢年过节宫中多有赏赐,不光是朱慎锥,皇后徐静秋也是一样,王荣在山西也从不招摇,协助皇帝稳定地方,推行朝政,山西这些年的政绩卓然是离不得王荣的。
    从年龄来讲,王荣虽已过六旬,但身子骨一向不错,谁都没料到他会突然离世。根据报丧的人所说,王荣是一日在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酒后就早早歇息了,没想这一睡下去就没醒,等到翌日发现的时候,王荣的身子都凉了。
    王荣的去世很是突然,这让朱慎锥心中悲切不已。从他去世的情况来看,查看过的大夫说应该是心疾的缘故,这种事根本没办法预防,虽说王荣身体一直不错,可毕竟年龄上去了,而且平日里饮食习惯比较重,再加上又喜好经常喝几杯,年轻时或许没什么,可到了他这样的岁数就导致了这种后果。
    王荣的去世让朱慎锥很是悲切,得知消息后更是伤心不已。当年舅舅扶持自己,在自家最困难的时候向他伸出援手,往日一幕幕闭上眼就如同走马灯一般从眼前掠过。
    之前朱慎锥还想过,等哪天王荣干不动了,就派人强行把他接来京师团聚。自从靖难之后,朱慎锥虽然和王荣常有来信,但却再也没见过面,回想最后一次见面还是靖难之前,朱慎锥清楚地记得王荣和他说的那番话,让他不要有任何顾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山西这边有他镇着不会出任何事,如事不可为可以退回山西,王荣会不遗余力支持他。
    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随着大明这些年的中兴,国家逐步强盛,朱慎锥这个皇帝之位也是越坐越稳。可没想王荣却这样突然去世,让朱慎锥心里很是难受。
    王荣去世后,朱慎锥身为皇帝无法回山西奔丧,只能在王荣的身后事多做安排,给了王荣应有的待遇,并且执意还给王荣上了“忠武”的谥号。
    这个谥号可不简单,忠武可是诸葛亮的谥号,也是因为如此成为了武将最高谥号。而在诸葛亮之后,唐初的尉迟敬德和唐中期的郭子仪都得到了这个谥号。之后岳飞、韩世忠同样获得了忠武的谥号,而在大明,开国大将常遇春的谥号也是忠武,由此可见这个谥号的份量。
    现在朱慎锥同样给了王荣忠武的谥号,从外人来看似乎过了些。毕竟在他人看来王荣虽是皇帝的舅舅,可实际上无论从军职(官职)还是所做的一切都比不上同样得到这个谥号的人们。
    在他们来看,王荣只是一个山西都指挥使而已,这辈子根本没打过什么仗,更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仅仅只是作为皇帝的舅舅拿到了这个谥号,实在是有些不妥。
    为了这件事,有臣子还上折劝说朱慎锥改谥号,觉得王荣承担不起这个谥号。但朱慎锥却强行把这件事给定了下来,虽然在别人眼里王荣的确军职(官职)不高,也的确没打过什么仗更有过什么赫赫战功,可在朱慎锥看来,王荣获得这个谥号丝毫不过,因为如果没有王荣,那就没有他朱慎锥的今日,更没有现在的大明。
    王荣这么多年来一直毫无保留地支持朱慎锥,为朱慎锥奠基了基础,这才有后来的朱慎锥入京靖难的事件发生。而且王荣坐镇山西这么多年,无论是最初当地方指挥使还是后来晋升为都指挥使,王荣都是朱慎锥稳住山西一地的关键,假如不是有王荣在,朱慎锥哪里能有后来的发展?从这点来说,王荣厥功至伟。
    就这样,这个谥号强行确定了下来,众臣对此也无话可说。但王荣的去世还引发了另一件事,那就是内阁的变动。
    作为人子,父亲去世王晋武是要丁忧的,这是规矩也是孝道,朱慎锥也无法阻拦。虽然按理说朱慎锥可以动用皇帝的权力对其“夺情”,可问题在于王荣可是他的舅舅啊!一旦这么做了,朱慎锥心里怎么能向死去的王荣交代?
    所以当王晋武按例上丁忧折子的时候,朱慎锥第一次否决了,等过了几日,王晋武再一次上折后,朱慎锥只能表示同意。
    如此一来,王晋武就要离职回老家守孝,他这样一走内阁就少了一个人,再加上王晋武不仅是内阁次辅,更是内阁中军方的代表,他走后这个位置由谁来接替,让朱慎锥很是为难。
    军中的大将不少,能独当一面的也有好几个,就连和王晋武同等级别的将领也有,但能让朱慎锥对王晋武如此放心的人却是不多。而且作为军中在内阁代表,这个人选必须可靠,更要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假如这个人选不挑好,放一个能力不足又有私心的人在这个位置上的话,那么当初朱慎锥对内阁的调整和安排就会改变,弄不好以后内阁又会变成之前的那样,成为文官手中的工具,这是朱慎锥绝度不愿意看见的结果。
    为此,朱慎锥最终选定了李佑入阁。
    其实李佑入阁是朱慎锥早就考虑过的,毕竟从时间来看王晋武入阁的时间也不短了,就算没有王荣的去世,他在内阁也呆不了几年,按照如今内阁成员的任期,王晋武到时间就会从内阁退出去从而把位置让出来,所以在去年的时候朱慎锥就在考虑由谁来接替王晋武,当时就想到了李佑。
    选择李佑不仅是因为李佑是王晋武的徒弟,更是皇帝的人,而且李佑这些年立下的功劳也不少,尤其是当年和郑鸿逵一起渡海北击辽东更是战功赫赫,再加上后来李佑接手了北洋海军,成为了北洋提督,又在大明彻底平定辽东的一战中建立功勋。
    从军职来讲,李佑现在算得上大明军方的高级将领,从年龄来看李佑又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再加上李佑和皇帝的关系,还有他的能力也不差,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可毕竟李佑相对年轻,一下子坐到这个位置上不是太过合适。按照原本的计划,是打算等上几年,等王晋武到时间退出内阁后再让李佑接任,而在这期间,朱慎锥是准备让李佑从南洋海军调任总参议府,先任副总参议,直接进入军方中枢后再一步步把他给推上去的。可没想因为王荣的突然去世,许多安排都来不及了,而让其他人入阁朱慎锥又不放心,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让李佑上了,希望他入阁不要让自己失望。
    其实在朱慎锥心中还有一个更合适的人选,那就是远在蒙古的王海。无论从能力还是忠诚度,或者其他方面,王海要比李佑更合适当这个阁老。可惜,王海一直都在蒙古,眼下更是腾格尔身边举足轻重的重臣,帮着塔娜和腾格尔掌管蒙古,推行朝廷在蒙古的政策,这件事同样是一件大事,也只有王海在蒙古朱慎锥才能真正放心,再加上王海的身份不同,尤其是他的出身容易让人诟病,而且王海还娶了公主,又有着大明驸马都尉的官职,真要把他弄回来放在内阁的话,恐怕朝堂上反对声不小,考虑再三,朱慎锥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一次你回乡守孝,替我和你嫂子多给舅舅烧些纸,上几炷香。”和平日不同,今日的朱慎锥没有穿皇帝的服饰,仅仅只是一身素色的布衣,同在自己对面坐着的王晋武类似。
    作为皇帝,王荣的去世让他悲伤,可王荣仅仅只是他的舅舅,所以朱慎锥无法为王荣服孝,而且规矩也不能这么做,所以朱慎锥只能用这种方式来祭悼王荣。
    王晋武点点头,他的神色中带着悲切,父亲去世的实在是太突然了,他作为儿子却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现在皇帝提及此事,王晋武自然一口答应,而且他也清楚皇帝这番话可不是什么客套话,是真心诚意的心里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