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镇元子的良苦用心(4k)
却说李修安前往狼牙修国除三害,替云霞师兄討回公道,镇元子甚是满意,
李修安又將那天星盘取出,欲交与师父,镇元子摇头,叫徒儿自己且收好,李修安遂收起了天星盘。
此后,李修安抓紧光阴,刻苦修炼肺腑,力求补足最后一块短板,以期七转大成,完成修身。
百日里,他以应发之气调息法打坐调息,至晚间,则换作回光守窍法,如此近半个月,李修安已將此二类调息法门全然纯熟,昼夜忘我打坐,渐入佳境,而后竟如吃饭饮水般自然。
令李修安惊喜和意外的是,不过半个月时间,李修安明显感觉到呼吸从未有过的顺畅,气息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身子更是愈发轻鬆,身心俱悦。
镇元子见了虽欢喜不已,却已见惯不惊。
镇元子赞道:“好!好徒儿果然从不令为师失望,倒是番番令为师感到惊喜,如此,
徒儿最多只需半载,定能掌握调息的真諦,那时为师便可將这胎息之法传授於徒儿矣。”
李修安闻言亦欢喜不已,然李修安心中清楚,之所以进展这般顺利,除了天赋和努力,其中亦有外丹的功劳。
李修安吃过师父后园中的人参果、如来孟兰盆里的莲子、老君的九转固元丹,这些灵丹仙果对自己修炼的帮助可谓是举足轻重。
这人参果替自己续上了阳寿,洗精伐髓,抹去了自己小五衰带来的弊端。
莲子不但滋养了自己的五臟六腑,更是直接助自己炼成心肾。
至於九转固元丹,更是进一步巩固增强了自己的元神,对於修炼內丹之道,好似如虎添翼。
此即外丹之妙,李修安虽走內丹之路,亦少不得外丹襄助。
还是那句话,內外皆有相同之理,並无高下之分。
镇元子略一掐算时辰,又道:“徒儿,且稍作准备,隨为师前往南海普陀落伽山,拜访观音菩萨。”
李修安点头行礼:“是,师父。”心下暗:师父突然带我去拜访观音菩萨,莫非正是为了清风、明月之事?
镇元子微微頜首,心中有数,教李修安准备一番,稍后启程。
李修安出了大殿,来到园子,便看到清风、明月二人背靠著背,坐在树下摇头晃脑,
读书背经。
李修安不禁多看了他们两眼,笑问一旁师兄:“今个儿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他俩何时这般勤奋了?”
灵鹤师兄笑道:“师弟有所不知,自你前番离观后,师父便对他们俩严格起来了,要他俩每日最少背诵一篇经文,师父每天到点前来查验成果。”
李修安頜首,他回来的这半个月,每日每夜一心一意修炼肺腑,由於刚开始时这肺腑极难修炼,他將大半精力都放在修炼上,故这段时间倒不曾过多关注他俩。
李修安又看了眼他们俩,心想:会不会此趟去南海落伽山回来,他俩就要外出托化为妖了。
得嘞,“铜角大王”、“铁角大王”你们两个是没得跑了,就是不知自己这次又要化作甚妖,相助他俩。
清风、明月二人见到李修安,放下经书,起身来到李修安面前,央求道:“好师弟,
你能不能向师父求求情,我俩也不敢奢求不背这经书,只是能不能多给些时间,这一天熟诵一篇经文,委实太紧了些。”
李修安想了想道:“两位师兄,且再忍耐些时日罢。”
李修安知道他们两个可不笨,一天背诵一篇经文可难不倒他们,本质上还是懒惰心理在作崇。
清风、明月二人正欲再说些什么,忽地双双重新捧起经书,李修安便猜到是师父来了。
果然,李修安转身见到师父镇元子站在自己身后。
镇元子对他们二人叮嘱道:“童儿,为师与你青阳师弟前去观音大士那里,为师不在的这段日子,你们俩切莫懈怠,待归来时,为师要验一验你们背诵的成果。”
清风、明月二人嘟著嘴,但哪敢违背师父的意思,皆异口同声道:“是,师父,徒儿晓得了!”
镇元子抚须頜首,隨即带著李修安出了观子,径投南海落伽山而去。
云头上,镇元子道:“徒儿,想必你已猜到为师带你前往南海拜访观音大土之用意了。”
李修安頜首道:“若徒儿没猜错的话,师父当是与菩萨商议清风、明月二人托化为妖歷练之事。”
镇元子点头:“徒儿所言不差,为师此举,实有两层用意。一来,为师思之再三,唐僧师徒过五庄观一劫,算不得一难,正好藉此还菩萨一份人情,令他二人为唐僧师徒补上一难。另还有一难,將来亦须徒儿你亲往补足,正好藉此磨礪己身,若能寻出尘心,就此斩断,更是上善。”
李修安亦点头:“待见了菩萨,徒儿自当向菩萨陈明。”
镇元子沉吟片刻后,復问道:“你知道为师为何要指定清风、明月他们俩吗?”
李修安道:“师父是想让他们二人经歷这一番磨链,改一改懒散的性子。”
镇元子却微微摇头:“其实这並非最紧要之目的。”
李修安闻言一愣,原来这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吗?这倒有些出乎自己的意料。
镇元子问道:“常言道:明是非,辨善恶,知好歹,识良莠,方不入歧途也;徒儿,
你觉得他们二人的性子如何?”
师父突然有此一问,李修安觉得另有他意,一番沉思后道:“师父,他们二人虽然懒散了些,但皆本性善良,心思单纯,正如一汪清泉,清澈见底,此从另一角度来说,实属难得也。”
这倒不是李修安故意向师父吹嘘他们,而確是这般想的。
镇元子笑道:“你说的倒也没错,当初为师正是因此收了他们两个为徒,但也正是如此,为师反而有些担忧矣,他们自个儿倒也算的上见性明心,但对於他人、外在之事,恐怕做不到明辨是非,分好歹也。”
李修安闻言疑惑道:“师父何出此言?
镇元子道:“为师与你讲一件过往之事,徒儿便明白了,为师留观的这些弟子中,其实都有在外歷练过的经歷。清风、明月他们二人,为师亦曾有意教他们出去歷练一番。”
李修安道:“那想必是在徒儿拜师入门之前的事了。”
镇元子却摇头道:“非也,时间其实不久,就在上次你前往火焰山的那段时间。”
听到这话,李修安颇感意外,因为他从未听清风、明月以及其他师兄们提及过。
镇元子道:“徒儿你不用疑惑,因为他们才下山不久,便被为师差你师兄领了回来,
前后不过三天也,你师兄包括他们俩都未太在意,但为师却有些在意。”
李修安点头,原来如此。
镇元子继续道来:“为师叫清风、明月他们俩去的地方,乃我西牛贺洲与南瞻部洲的交界之地,他们俩个去的地方唤作月儿村,那村子靠近月儿湖而得名,正所谓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这月儿村的人泰半人家皆靠捕鱼为生。”
“清风、明月他们二人来到这月儿村后,见到路上一送葬队伍,纸钱纷飞,男女老少豪陶不已。他二人打听方得知,乃是此家男子前些日子往月儿湖打渔,被湖怪打翻船舟,
遂葬身湖底。”
“不仅是这一家,清风、明月二人还打听到,前些日子,已有好几户人家前往月儿湖打渔被湖怪顶翻了船,因此罹难。”
“他们二人听闻后对渔民深为怜悯,对那湖怪害人愤愤不已,他们想也未想,亦未及多探究竟,立时便要潜入湖底,助村民除此湖怪,为民除害。”
“为师那时掐指算了算,顿感不妙,当即叫你山河师兄將他们二人领了回来,並告知他们二人湖中並无作恶之妖,叫他们勿要再管此事,你道为何?”
李修安闻言一番深思,忽地联想到了开封的龙亭湖,遂道:“莫非那月儿湖中所谓的湖怪其实是此湖的湖神,他这么做其实亦有苦衷,警如那些村民过分大肆捕捞,导致湖中鱼虾等水物濒临灭绝。”
镇元子讚赏道:“徒儿聪慧,果有大智慧也,確被徒儿猜对了,不过那湖怪並非湖神,但它这么做某种意义上来说,確实是为了保住水中生灵。”
“那月儿村临近月儿城,那月儿城的人十分喜爱吃一种生长於月儿湖中的鱼,名为膾残鱼,此鱼儿鱼身细小,不过一两寸长,据说味鲜可口,是当地的席上珍品,往往有价无市,故月儿村的那些渔民奋力捕捞这种鱼儿,又因此渔网既密且阔,不论大小鱼虾皆难逃此网,数十年下来,那湖中鱼虾等水中之物接近枯竭矣,那膾残鱼价格更是不知番了多少倍,渔民反愈加疯狂捕捞,也因此才惊动了藏在湖底数百年的所谓湖怪,这湖怪乃是一条活了数百年的大黑鱼也。”
“那些村民听闻有怪,这才有所收敛,不敢往深湖过分捕捞,冥冥中为那些水中生灵挣来了一线生机。”
听此,李修安恍然大悟:“原来竟还有这般因果在其中。”
镇元子轻嘆了口气道:“由此可见,这不分好列的善,其实不是善矣,某种意义上乃是恶的帮凶,为师想將他们二人托化当一次妖怪,其实更多的是希望他们经歷这一番歷练之后,往后能有一颗知好歹、辨善恶之心,而不是只剩一味的单纯与善良,尤其是为师近来见得园林五怪与云霞徒弟的悲剧。”
听闻师父这番话,李修安方知师父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
李修安肃然道:“师父您放心,若他们二人真托化为妖,徒儿暗中相助他们时,定尽心竭力有意引导他们知好歹、辨善恶。”
镇元子闻言欣慰道:“好,有徒儿这话,为师安心矣。”
李修安摇头:“师父哪里的话,本是同门一脉,合当尽心尽力互帮互助。”
镇元子微笑抚须頜首:“好,说的好!”
师徒二人交谈间,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南海,这普陀落伽山近在眼前,但见:汪洋海远,水势连天,祥光笼宇宙,瑞气照山川,五色朦朧宝迭山,红黄紫皂绿和蓝,才见观音真胜境,试看南海落伽山。
须臾,师徒二人按下云头,直至落伽山上,正端肃前行,忽见二十四诸天上前迎接施礼道:“见过镇元大仙,敢问哪里去?”
镇元子道:“与徒儿前来拜访菩萨,烦请通报一声。”
诸天道:“还请大仙稍停,这便通报。”
而后鬼子母诸天来到潮音洞外向观音菩萨通报,菩萨闻报,即出洞相迎。
镇元子见了观音菩萨,稽首道:“菩萨別来无恙。”
一旁的李修安亦是稽首行礼:“见过菩萨。”
菩萨还礼道:“原是镇元大仙大驾光临,贫僧有失远临,且里请!”
镇元子道:“菩萨哪里的话,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贫道確是有事而来,故特拜访菩萨也。”
菩萨遂请镇元子师徒二人里请,逕入潮音洞后,分主宾坐下,菩萨即令善財龙女奉上香茶,待坐定茶罢,菩萨客气问道:“不知镇元大仙驾临寒山,有何见諭?”
镇元子遂將来此目的告知观音菩萨,菩萨闻言大喜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贫僧正愁著如何凑满这九九八十一难,大仙这番当真是雪中送炭矣,这正是困了来枕头,饿了来馒头,在此,贫僧多谢镇元大仙!”
镇元子道:“菩萨哪里的话,常言道:要叶扶,人要人帮;此乃两两相益也。”
菩萨欢喜不已,又看了眼李修安微微頷首。
菩萨道:“大仙稍歇片刻,容贫僧掐指算上一算,看將他们二人托化何处合適也。”
镇元子礼道:“累烦菩萨了。”
菩萨遂开始掐指心算,半柱香后,菩萨睁眼道:“有一地方倒很適合他们二人托化,
不过需要向那西海龙王借上一件宝物,分开水路,如此唐僧师徒四人才会经过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