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手搓歼八航发,断禁运!

第142章 哪个缺心眼的!


    不出所料,当姚爱国將那份写著“二十万人民幣专项奖金”的申请报告,放在王部长的办公桌上时,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部长同志,手里的茶杯都差点没拿稳。
    “爱国!你……你这是要干什么!”
    王部长瞪大了眼睛,看著报告上的数字,倒吸一口凉气。
    “你知不知道,现在有些偏远地区的县,一整年的財政收入,都未必有二十万!你一张嘴,就要分掉这么多?”
    “部长,这不是分钱,这是投资。”
    姚爱国坐在部长对面,表情平静,眼神却无比坚定。
    “我们买得来机器,但买不来人心。这笔钱投下去,买来的是咱们整个航空工业几千上万科研人员的干劲和希望!”
    “你看看人家达瓦里氏,他们的专家,住洋房,开小车,待遇好得不得了。我们呢?我们的专家,一家几口人挤在十几平米的筒子楼里,孩子生病了,想买点好药都得咬半天牙。”
    “长此以往,人心就散了!我们凭什么跟別人爭?”
    王部长沉默了。
    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一根接一根地抽著烟,屋子里很快就烟雾繚绕。
    他当然知道姚爱国说的是事实。
    可这个口子,一旦开了,后面会引发什么样的连锁反应,谁也说不准。
    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许久,他猛地將菸头摁灭在菸灰缸里,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行!你小子说得对!”
    王部长一拍桌子,拿起那份报告。
    “这个雷,我陪你一起扛!我亲自去跟几位首长匯报!”
    三天后。
    还是那间会议室,所有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再次被召集起来。
    所有人都坐立不安,等待著最后的结果。
    他们既盼著那个惊人的消息是真的,又害怕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
    走在前面的,是满面红光的王部长,他身后,跟著一脸平静的姚爱国。
    王部长手里,还提著一个鼓鼓囊囊的巨大帆布包。
    所有人的心,瞬间都提到了嗓子眼。
    “同志们!”
    王部长走到主位上,將那个沉重的帆布包,“砰”的一声放在了会议桌上,发出一声闷响。
    他清了清嗓子,目光炯炯地扫视全场。
    “姚爱国同志的报告,我亲自交上去了。在会上,引起了很激烈的討论。”
    “有同志反对,说我们不能搞物质刺激那一套。也有同志担心,这会开了个不好的头。”
    王部长的声音顿了顿,所有人的呼吸都仿佛停止了。
    “最后,是首长,亲自拍了板!”
    “首长说,『我们不能让搞原子弹的,过得还不如卖茶叶蛋的!这种荒唐事,绝对不能在我们的国家发生!』”
    “首长的原话是:这些为国铸剑的功臣,就得奖!要大奖特奖!要让他们风风光光,让他们成为全社会最尊敬、最羡慕的人!”
    “现在,我宣布!”
    王部长猛地伸手,一把拉开了帆布包的拉链。
    哗啦!
    一捆捆崭新的,还带著油墨香味的“大团结”,倾泻而出,瞬间堆满了整个会议桌!
    整个会议室,死寂一片,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像是被施了定身法,一动不动地看著桌上那座“钱山”。
    “咕咚。”
    不知是谁,艰难地咽了口唾沫。
    下一秒,压抑的、粗重的呼吸声,此起彼伏。
    “老天爷啊……”
    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我的……我的……”
    陈总工这位严谨的工程师,此刻也语无伦次了,他扶著桌子,才勉强站稳,两行滚烫的热泪,再也控制不住,夺眶而出。
    这不是钱。
    这是认可!是尊重!是国家给予他们的,天大的体面!
    “下面,由姚爱国同志,为大家发放本次专项奖金!”王部长的声音里也带著一丝哽咽。
    姚爱国站了出来,拿起名册,开始一个一个地念名字。
    每念到一个名字,就有一个汉子,迈著发软的腿,走到桌前,从姚爱国手里,接过那一份沉甸甸的,足以改变他整个家庭命运的信封。
    没有一个人说话。
    他们只是紧紧地,死死地攥著手里的信封,像是攥著自己的命。
    有的汉子,拿到钱,转过身,就再也忍不住,蹲在地上,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哭声,会传染。
    很快,整个会议室,哭成了一片。
    他们哭的,不是钱。
    是这些年,受的委屈,吃的苦,熬的夜。
    是家人的不理解,是生活的窘迫,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时,所有的辛酸和不易。
    今天,这一切,都值了!
    姚爱国自己,也分到了一份。
    他掂了掂手里厚厚的信封,心里那个埋藏了许久的念头,再次冒了出来。
    等以后政策放开了,就在故宫边上,买上一套带院子的大房子。
    种种,养养鸟,安安稳稳地,过完这一生。
    也算了却,上辈子那点小小的遗憾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史无前例的奖金,点燃了整个研究所,乃至整个航空工业体系最疯狂的热情。
    根本不需要动员,不需要监督。
    所有参与到“歼八e型”和“歼-8d型”项目里的人,都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灯火通明的实验室,昼夜不休的计算机房,成了所有人的家。
    不到半个月,两份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堪称艺术品的全新图纸,就正式定稿。
    图纸被以最高级別的保密措施,下发到各个对口的军工厂,生產线全面开动。
    姚爱国和各个项目的负责人,也成了“空中飞人”,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国各地的工厂,亲自指导生產。
    这天夜里,姚爱国刚从沈城的飞机製造厂风尘僕僕地赶回来,连口水都没喝,就开始翻看各个工厂发来的进度报告。
    e型的生產一切顺利,那帮老师傅一听说这是给外国人造的,还是“猴版”,手艺简直发挥到了极致,铆钉都敲得跟艺术品似的。
    d型的进度也很快。
    一切,都尽在掌握。
    姚爱国靠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准备去休息。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无意中扫到了d型机发动机生產厂,发来的一份技术备忘录上。
    那是一份很不起眼的附录,由厂里一位叫李舍的工程师写的。
    “……在对『涡扇-6改d』型发动机的图纸进行覆核时,我们发现,7號主轴承的设计存在一处应力集中的隱患,在高强度运行时,有断裂风险。为保障產品质量,为国爭光,我车间技术小组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成功研发出一套轴承强化工艺,经测试,可將该部件的疲劳寿命,提升至少百分之三百……”
    哪个缺心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