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401章 ,有对比,大同社也变得眉清目秀


    第401章 ,有对比,大同社也变得眉清目秀
    大同十二年(1636年)八月四日,句容县城外。
    一支衣衫褴褛、垂头丧气的队伍,如同一条受伤的蚯蚓,缓慢地蠕动着向句容县城靠近。队伍不过三四千人,却拖出了两三里长的狼狈行列。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有的拄着长枪当拐杖,有的空着手,眼神空洞。不少人身上带着伤,草草包扎的布条被血浸透,在烈日下散发着淡淡的腥臭味。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约莫三十岁出头、身材魁梧的汉子。他左臂用布条吊在胸前,脸上有一道新鲜的刀伤,从额角一直划到下巴,皮肉外翻,显得狰狞可怖。他便是这支残军的首领——钱国华。
    一个月前,他振臂一呼,带领苏州的贫民、工匠和奴仆攻占了府衙,控住了苏州。
    当时他意气风发地组建起三万人的“义军“。一路攻城略地,势不可挡,朝廷的军队不堪一击,地方士绅在他手下哀嚎。
    那时的他,以为南明朝廷已是风中残烛,不堪一击。他幻想着直捣金陵,建立不世功业,让远在北方的大同社元首徐晨对自己刮目相看。
    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军队杀向金陵,但他大军靠近镇江之时,被祖大寿派遣的5000骑兵阻击,3万大军崩溃,只有这些人逃了出来,钱国华带着这些残兵败将来投靠句县的朱猛了。
    “快看!城门开了!“队伍中有人惊呼。
    钱国华抬头望去,只见句容县的城门缓缓打开,一队人马快步迎了出来。为首的是一个比钱国华还要魁梧的汉子,浓眉大眼,络腮胡须,腰间别着一支左轮枪,正是朱猛。他身后跟着红娘子、周磊等义军骨干。
    钱国华羞愧难当,抱拳道:“败军之将钱国华,见过朱将军。“
    朱猛大步上前,一把扶起钱国华道:“钱兄弟这是哪里话!你敢在苏州振臂一呼,造南明朝廷的反,就是一条响当当的好汉!败了又如何?我老朱当年起事时,败的次数比你多多了!还是投靠元首之后,才打了几场胜仗,来来来,进城说话!“
    钱国华被朱猛的豪爽感染,眼中泛起泪光。他身后的义军残兵听到这番话,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
    入城后,朱猛命人备下简单的酒菜,为钱国华接风洗尘。席间,周磊迫不及待地问道:“钱首领,击溃你们的那支明军,战力如何?“
    钱国华手中的酒杯猛地一颤,酒水洒出几滴。他脸上的刀伤因肌肉紧绷而显得更加狰狞,眼中闪过一丝恐惧:“朝廷的骑兵,太可怕了。祖大寿那老贼亲自率领五千铁骑,冲锋时如同山崩海啸,势不可挡!“
    他的声音不自觉地压低,仿佛那恐怖的场景仍在眼前,“我们三万弟兄,一个照面就被他们一个冲垮了。马刀砍过来,像割麦子一样。
    我带的那些兄弟都是好汉,他们没有逃,但就是打不过啊,明明敌人比我们少,但在战场上,我等好像到处都是被敌人包围。“
    这番话让席间众人眉头紧锁。红娘子握紧了腰间的短刀,指节发白,就连一向豪迈的朱猛,也陷入了沉思。
    “朱大哥,“周磊打破沉默,“我们现在有十几万人了,应该可以和朝廷的禁军一战了吧?“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朱猛身上。这位从关中起义,后面又跟着元首南征北战的老将,是他们当中军事经验最丰富的人。
    朱猛缓缓摇头道:“不行。我们人数虽多,但火器不足,铠甲稀缺,大部分人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用的还是锄头、木棒。这样的队伍,只怕连南明一万禁军都挡不住。“
    他站起身,走到挂在墙上的简陋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金陵的位置:“想要对付南明的禁军,只能靠江北的大同军主力!我们的任务,是接应他们渡过长江!“
    赵旭急道:“但长江一线有朝廷十几万大军守着,水师战船往来巡逻,我们如何接应?“
    朱猛的手指从金陵滑向东南,停在松江府的位置,眼中精光一闪:“不能硬拼,就智取!我决定兵分两路——周磊,你带一万人,专门破坏明军的粮道、烧毁他们的武库,遇到官军围剿,就依托城池周旋,拖延时间。“
    “而我,“他的手指重重敲在松江府上,“带主力进攻这里!松江府是南明赋税重地,却远离长江防线,守军薄弱。一旦拿下松江,就能为大同军开辟登陆点!“
    红娘子担忧道:“可松江府城墙坚固,我们缺乏攻城器械,只怕……“
    钱国华马上道:“松江那些士绅老爷一样不做人,当地的义军不比我苏州少,只要我们去了松江府,就不用担心缺少接应的好汉。“
    朱猛道:“就这样决定了,兵发松江府。”
    三日后,朱猛率领十五万义军主力,浩浩荡荡向松江府进发。这支队伍虽然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行进间尘土飞扬,远远望去如同一条土黄色的巨龙,在江南水乡的田野间蜿蜒前行。
    大同十二年(1636年八月十日,扬州府,大同军,中军大帐。
    徐晨正凝视着铺在桌上的长江水系图,眉头紧锁。提前大战他们兵力不足,准备不足。
    “前线战况如何?“他抬头看向水师统帅赵胜,“能否尽快击溃南明长江水师?“
    赵胜抱拳道:“元首,这十几日来,末将虽击沉南明水师三十七艘战船,但吴襄那老狐狸极其谨慎,从不与我军正面决战,总是依托沿岸炮台周旋。我军反而有五艘战舰被炮台击伤,需要修理。“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末将有把握最终战胜南明水师,但需要时间。“
    而朱猛掀起的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徐晨比谁都清楚,这些缺乏训练的农民军,面对南明精锐战果不会太好。
    虽然后是互联网上经常调侃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但实际上除了对付女真人之外,明军哪怕在明末都几乎镇压了所有的敌人,战场上经常会出现几千明军士兵压着几万义军打。
    闯王从高迎祥打成了李自成,甚至李自成本人都有一次被打的全军覆没,但可惜明末的天灾给李自成带来源源不断的兵力,他被打的全军覆没的第二年又有十几万义军。
    就在这凝重的时刻,帐门被猛地掀开,洪承畴快步走入,脸上带着罕见的喜色:“元首!大喜事!松江府士绅派来密使,表示愿意归顺我大同社!只求元首控制义军,不要让他们滥杀无辜。”
    徐晨愕然抬头:“松江士绅?投降?还要求我们控制义军不要滥杀无辜?“这转折来得太突然,饶是见惯风浪的他,一时也有些反应不过来。
    洪承畴详细解释了原委,松江府原本就是江南纺织业中心,号称衣被天下,拥有大量手工工场和富裕的士绅家族。南明朝廷为增加收入,在此开放海贸,当地士绅引进了大同社的蒸汽纺织机,使得松江更加繁荣。
    然而这种繁荣只属于少数人,广大纺织女工和工匠依旧生活在极度贫困中,住在被称为“鸡毛房“的拥挤工棚里,每日以红薯粥果腹。
    朱猛起义之后,整个松江也是遍烽火,起义军直接把矛头对准松江士绅大户,不到一个月的起义时间,整个松江府灭门的士绅,有18家,余下的士绅一方面召集自家乡勇家丁抵抗,另外一方面则是向南明朝廷求救。
    只可惜现在南明朝自身难,哪里还有兵员去救助松江府的士绅。无奈松江府士绅只能想办法自救,靠着自家的乡勇,勉强和当地的义军陷入了僵持的状态。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十几万义军,乌泱泱的冲向他们,这支义军要是来到松江府,他们全家老小,只怕小命都保不住。
    此时松江府的士绅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但就在这个时候忽然有人提议,他们何不投靠大同军?
    大同军虽然要他们的钱财,要他们的土地,但最起码不会要他们全家老小的性命,甚至大同社支持手工业发展,对松江很多家族来说都是有利的。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松江府士绅很多都和大同社有联系,徐光启在大同社做院长,陈子龙在大同社做水利尚书。
    在他们的带动下松江有很多大族子弟都在大同社担任大大小小的官职。在南方派遣到子弟去大同社,最多的就是松江府。
    说句实在话,要不是大同社的政策太激进,他们舍不得土地,舍不得钱财,松江府士绅早就投靠大同社了。
    但现在义军动不动灭人满门,有了这样的对比之后,大家突然觉得大同社还是非常讲道理的,他们的政策也不是不能接受。
    徐晨猛地拍案而起:“好!赵胜!“
    “末将在!“赵胜肃立。
    “你即刻抽调一支分舰队,准备登陆松江府,为我军开辟南方登陆点!“
    “遵命!“
    就在大同军调整战略的同时,镇江的南明军营中,侯恂也在重新评估局势。
    镇江,明军中军大帐内,侯恂两鬓斑白,却依然强打精神,听取将领们的汇报。
    “吴总兵,长江防线情况如何?能否挡住大同贼寇的进攻?“
    吴襄他抱拳道:“回阁老,依托战船与沿岸炮台配合的新战术,我军已能有效击退大同水师的进攻。“
    侯恂长舒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好!吴总兵再接再厉,务必彻底守住长江天险!“
    他转向道:“祖将军,老夫给你那五千骑兵,能否彻底平定江南的叛乱?“
    祖大寿闻言苦笑道:“阁老,恕末将直言,五千骑兵虽能击溃数万乌合之众,但要彻底扫平十几万义军,尤其是有大同社在背后组织的义军,难如登天!“
    侯恂的眉头又皱了起来。他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江南的叛乱必须尽快平息。那些起义军不仅破坏后勤,更严重动摇了军心——许多士兵的家乡正在遭受起义军的“清算“,他们哪还有心思打仗?
    就在这尴尬的沉默中,一个声音响起:“阁老,末将愿往!“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约莫三十岁出头、面容刚毅的将领站了出来。他是参将秦邦琦,出身将门,素有勇名。
    “给末将五千兵马,不拘骑兵步兵,末将定能为朝廷扫清江南叛逆!“秦邦琦声音铿锵,充满自信。
    侯恂大喜:“好!秦参将忠勇可嘉!老夫给你一万精兵,望你早日传回捷报!“
    “末将遵命!“秦邦琦单膝跪地,抱拳领命。
    翌日,秦邦琦带着1万大军杀向周磊部。
    路上他部下周斌道:“侯恂那老狐狸收缴了我们的财产和田地,你还帮他去打大同军?”
    这支军队的军官大部分都是福建卫所军官,南明朝廷清了他们的田地,但为了面子上说得过去,给他们每人加官进爵不说,同时因为扩军,让他们充当新招募士兵的军官。
    秦邦琦冷笑道:“不带这只大军出来,我等又如何联络大同社。”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