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战前准备与新式步枪
大同十二年(1636年)五月二日,中原。
五月的骄阳已初露峥嵘,炙烤着广袤的中原大地。空气干燥,风卷起微尘,今年又是个雨水稀少的年份。
然而,经历了大同社五年持续不懈的水利建设,现在北方遍布密密麻麻的水渠,排水站、轰鸣的蒸汽抽水机、以及刚刚驯服改道的黄河,给北方带来了充足的河水,这样的小旱,已不再是令人绝望的灾难。
田垄间,农夫们抬头望了望无云的晴空,啐骂一声“贼老天不开眼”,便扛起锄头,走向村头的“抗旱会”。那里张贴着招工榜文:修铁路、铺沥青马路、建驿站、转运军需粮草…农闲时节,这些基建工程便是他们换取口粮和现钱的重要门路。
连肆虐多年的蝗灾,也在持续三年的严密防治下,捕蝗换粮、生物防治、深耕灭卵,终于变得稀稀拉拉,到了今年历史上的那场滔天蝗灾,早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北方的农户自然不知晓。只有乡间的孩童有些失落,往年放学后拿着竹网捕蝗虫,一斤干蝗虫能换半价甜甜的麦芽,如今忙活大半天也难抓捕太多的蝗虫。
甚至连中原的各大养殖场,面对蝗虫干不足的问题,开始研发饲料,用最少的防虫粉,弄出最多的饲料,养出最多的家禽。
目远方贯穿平远的沥青马路上,车马如龙,人声鼎沸!数不清的民夫驱赶着满载物资的牛车、骡车,或肩挑背扛着重担,形成一支支浩荡的队伍,向着南方前进!
黄河改道完成之后,徐晨已将“元首行辕”从工地前沿移至中原腹心洛阳府。
以此为中枢开始筹备南征的事宜,关中的粮食各种武器器械通过轨道运输到汉中,中原的粮食和火枪,火炮通过铁路向南阳运输,扬州今年夏收的粮食,留在当地,运往扬州的仓库当中。
而南明朝廷也知道了这情报,加快了军队的征召,文员的训练,武器装备的打造,南北两方局势不断升温。
行辕议事厅内,汇聚了云集洛阳的大同社军政高层。
徐晨端坐主位,在他右旁则是轨道尚书李自成,三司使洪承畴。
右旁是总参谋长王二,军官团长贺六,军法官周晓珊,全军总教喻朱治等大同社核心成员。
徐晨首先看向洪承畴道:“黄河工程百万民夫中,那些任劳任怨做事积极诚恳的农户、技艺精湛技术工匠、管理有方的优秀管事,务必尽快统计造册。要为他们披红挂彩,大力宣扬其功绩,让他们的家乡引以为荣!
从中遴选最杰出的五千人,送往京城政务学院深造,黄河工程完成之后,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平定江南,治理新土,更需要他们这样的实干之才!”
洪承畴躬身领命:“属下即刻督办,必使有功者得其荣,贤能者受其教。”
徐晨的目光转向李自成,问及根本:“粮草,器械,筹备如何?”
李自成沉稳汇报道:“禀元首,目前扬州、南阳两大前线枢纽,已囤积军粮三百万石。夏收在即,新粮入库后,一月之内,此数可翻倍至六百万石,前线也已经运输火炮五百门,炮弹二十万,而火药的原材料200万斤已经转运至前线的仓库当中,只等开战就可马上制造。
唯汉中方向…”他略一停顿,“去年八月暴雨洪灾,原储备粮多用于赈济。但属下已紧急协调关中加大调拨,并征购蜀道沿线存粮,确保战役发起前,汉中方向亦能备足五百万石,支撑入川作战!”
徐晨叮嘱道:“汉中乃入川门户,山高路险,粮运维艰。宁可多备,不可短缺。务必盯紧,有备无患。”
“遵命!”李自成肃然应诺。
总参谋长王二随即汇报军情:“元首,湖广方面传来捷报!左良玉联合四川侯国柱,纠集五万兵马,意图围歼我大巴山独立师。李国栋师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先以地方民兵顽强阻击、迟滞侯国柱白杆兵及金声恒部;再集中主力,以雷霆之势击溃东南方向两万乌合乡勇于金厢坪,歼敌三千余,缴获无算;旋即挥师南下,于方家堰设伏,全歼悍将金声恒所部五千精锐,阵斩金声恒!
左良玉另一路马进忠部闻风丧胆,不战而逃回襄阳,侯国柱亦仓皇退入四川。此战,我军毙俘敌逾万,独立师趁势扩大根据地五县,兵锋直抵襄阳城下!”
厅内众将精神一振。徐晨面露赞许:“好!李国栋打得好!此乃南征之吉兆!以弱胜强,扬我军威。”
王二接着道:“南阳都督高大壮,请示可否提前南下,趁势夺取襄阳?”
徐晨闻言,却微微摇头道:“时机未至。我军整体部署,粮秣转运,新兵整训,重型火器调配,皆以秋收为节点。
仓促南下,准备不足,易生变数。且农时为重,不可因战事过度耽误秋收,动摇后方根本。传令高大壮,暂取守势,严密监视襄阳动向,按原定计划,秋收后发动总攻!”
军户制度的缺陷就是要跟着农时来调节进攻的时间,一场大战打个两三年,错过了家里的春耕秋收,军户就很容易破产。
尤其是这些年,整个北方旱灾连连,家家户户都没有什么存粮,甚至大同社本身的存粮也不多。
即便现在大同社已经有了不少蒸汽机,这些年徐晨更是通过大兴基建的方式给农户家中发放耕牛,镰刀,犁等铁质农具。
但北方的工业化尚未完成,本质上还是一个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化社会,农业生产当中,体力劳动占据了绝大多数。
现在就发动大战,要征召十几万大军,以及后方数以百万计的民夫,整个中原缺少百万青壮劳动力,必然会影响北方的夏收跟秋收。
反正现在已经等了5年了,徐晨也不在意,多等这几个月,反倒是影响了夏收跟秋收,粮食可能减少几百上千万石,这代价太沉重了,是现在的大同社难以承受的。
洪承畴此时出列,提出另一思路:“元首明鉴。左良玉经此大败,内外交困,已成惊弓之鸟。此人素无气节,见风使舵。若元首能示以宽宥,或可招降之。若能兵不血刃取得襄阳。
襄阳城是长江中游锁钥、南征咽喉要地,夺下襄阳城则江南门户洞开,可省却多少将士血战之功。”
军法总监贺六立刻激烈反对:“不可!左良玉此人,屠戮百姓,杀良冒功,恶贯满盈!若允其投降,不加严惩,我大同军何以告慰中原枉死之冤魂?何以昭彰‘为民伐罪’之大义?!”
洪承畴据理力争:“贺将军,下官知左良玉罪恶。然战争残酷,襄阳城坚兵众,左良玉手中有10万大军。
强攻之下,我大同健儿伤亡必重!招抚若能成功,保全的是活生生的将士性命,是无数可能毁于战火的襄阳百姓!给活人一个交代,有时比执着于死者的公道更为迫切!”
王二冷笑道:“就是我等活着才要给那些枉死的人一个交代,像这样恶贯满盈的人,如果不能明正典刑,反而让他能用激烈的财富安享晚年,这让天下的百姓如何服气?”
双方争执不下,目光投向徐晨。
徐晨沉吟片刻道:“可尝试接触,但不能毫无底线的答应他们的要求,而是我们来制定谈判的条件。
其一,左良玉及其核心将领,可保性命无虞;其二,允许其保留部分合法所得财产,安度余生,其三,其历年搜刮聚敛之民脂民膏、霸占之田产商铺,必须尽数清点归还。用于地方重建、抚恤受害百姓!
他们若能完整交出襄阳城及所部武装,使其免于战火,也算他以此功赎部分罪孽。
哼九,此事由你负责接洽。成,则大利;不成,亦无妨,左良玉翻不了天。”
条件苛刻,左良玉未必肯割舍巨财,但他仍躬身道:“属下领命,定当尽力周旋。”
徐晨最后问道:“南明方面,动向如何?”
王二迅速回应:“南明内阁惶惶不可终日。正大肆抓丁充军,沿江修筑堡垒炮台,昼夜赶造战船火炮。吴襄统领的长江水师规模持续扩充,显是欲倾尽全力,倚仗长江天堑阻我南下。”
徐晨闻言淡然笑意:“守江必守淮。淮河防线尽失,长江焉能独守?侯恂空有长江之水,却无屏障依托,此乃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策,不过是抱薪救火,徒耗民力罢了。”
这就是当初攻占江淮的好处,没了江淮地区,长江防线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一捅就破。
尤其是现在天下可和几百年前不同,江南几千里的海上防线,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突破,侯恂把主要的兵力集中在长江一线,他拿什么守住江南几千里的海防,想守是根本守不住的。
王二继续汇报一条重要情报:“另据潜伏江南的李信、朱猛密报:去年至今,南方水患、地震、冰雹灾害频仍,流民遍地。江南豪族趁灾大肆兼并,逼迫破产农民为奴为婢,积怨已深!江南奴仆之中,暗流涌动,对我大同社‘废奴均田’之主张深为向往。
加之,侯恂不断的发行债券,招募军队购买粮草武器,南明朝廷的举动,加强了江南民间的恐慌,百姓也跟着购买粮食囤积在家中。
导致整个江南物价高昂,现在江南之地一石粮食的价格是三两银子,是往年的三倍有余。整个江南被高昂的物价折磨的苦不堪言,哀鸿遍野,甚至影响了军中的士气。
李信、朱猛请示,可否在江南发动起义,支援我军进攻南明朝。”
徐晨眼中精光一闪,瞬间想起历史上那场席卷江南、令士绅胆寒的“奴变”风潮。这场斗争居然一直持续到雍正朝,江南无数士绅被奴变起义军杀光全家,以至于后面的江南士绅再也不敢去养奴仆。
他果断拍板:“此乃天赐良机!准!命李信、朱猛周密策划,谨慎行事。务必隐匿身份,积蓄力量,待秋收后我军发起总攻信号,即刻在江南腹心之地,点燃这把焚毁旧秩序的烈火!让压迫者,尝尝被压迫者的怒火!”
“遵命!”
开完军事会议后,徐晨带着王二、贺六、周晓珊、朱治等军方高层,一同前往洛阳枪械厂巡视。
还未走进枪械厂,那蒸汽机嘈杂的轰鸣声便如雷贯耳。众人踏入厂内,只见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工匠们戴着耳塞,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尽管噪音震耳欲聋,但他们专注的神情丝毫未受影响。
这座枪械厂是大同社新建的作坊,也是整个大同社使用机械最多、机械化效率最高的地方。厂内各种车床、铣床、刨床一应俱全,金属的光泽闪烁,都是全新的机器。
“吱吱吱!”一阵难听的摩擦声从机床上传来,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一台钻床。
只见一根枪管正从钻床中缓缓制造出来,蒸汽钻床运转得飞快,动力比畜力转床高出几十倍。没过多久,一根崭新的枪管便被钻好,随后被放入专门的篮筐。
当然篮筐满了之后,有工匠推到一个专门的热处理炉子当,这些枪管将会进行几分钟的热处理,消除里面的应力。
徐晨等人饶有兴致地跟着流水线前行,当一支崭新的长枪组装完成,他们围拢过来,爱不释手地研究着。这长枪样式已经很接近后世的步枪,用优质钢材打造的刺刀闪烁着寒光,火药锅等老旧机构已被全部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击针,枪栓这些机构。
几人带着火枪,来到枪械作坊不远处的一个靶场。
“啪啪啪!”一阵阵枪声响起,报把员在不远处道:“45环,48环,50环”等数字。
这射击的速度与子弹的精确度,都让众人满意的点头,露出了笑脸。
王二拿起长枪,仔细端详道:“这次李国齐能轻易战胜左良玉的大军,新式火枪可是最大的功臣。别人打一发子弹,我们就可以打五发,1万人能打出5万人的火力,左良玉败得不冤!”
贺六转身询问枪械厂厂长:“这种新式的火枪你们一个月能生产多少?”
厂长恭敬地回答:“一个月2000支。”
贺六皱了皱眉头,摇了摇头:“太少了,想办法增加产能。”
厂长思索片刻说道:“如果三班倒,产能可以提升三倍。”
王二在一旁算了算说道:“一个月6000支,5个月最多也就三万支,只够武装两个师,还是太少啊。”
徐晨笑道:“可以把一部分的订单交给其他机械厂,把零部件分包出去,枪械厂只负责组装。”
经过了十几年的培养,尤其是蒸汽作坊建立以来,大同社的机械加工能力直线提升,如今已经达到了历史上西方世界18世纪、19世纪的水平。整个火枪最有科技含量的部分依旧是枪管和底火,其他的部件完全可以交给其他机械厂加工。
徐晨对枪械厂厂长道:“你们要加快武器更新换代的步伐,让大同社的军队拥有更强大的战斗力,如此在即将来的南征大战当中,我军才能更多的战士存活下来,战事才能更快结束,新式火枪是我们的利器,一定要装备到每一位战士手中,你们肩上的担子很重。”
厂长激动道:“元首您放心,俺一定保证在开战之前,每个战士手中都有一支新式的步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