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钳工[六零]

第45章 重工业,是大国的脊梁啊!


    吸气声一阵阵。
    是的, 没有人不为眼前看到的“大家伙”心潮澎湃。
    几乎是所有人,都下意识的往前迈腿,想再靠得更近一些, 看得更清楚一些。
    又怕挡住了重载卡车,生生克制住。
    “后退!”
    “后退!!”
    “都不许挡路, 再围着就散了啊!”
    最前一排的人反应过来, 一边眼睛错也不错的盯着“大家伙”,一边张开双臂拦住人群,头也不回地大声对后面的人说,“别挤别挤,都能看。”
    “咱们红旗厂都能造这么复杂的模具了。”
    “真是大家伙!!”
    “嘿嘿嘿, 里头也有我做的部分,做得可用心了,错不了!”
    “迟早有一天,咱也能和美国苏联一样, 造出大家伙大武器!”
    厂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是最激动的。
    他们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过敌人的战斗机在头顶扔炸弹, 又得意洋洋嚣张而去的绝望和无力。
    大炮是“大家伙”
    坦克是“大家伙”
    战斗机也是“大家伙”
    那些在战斗中压得他们在战壕里抬不起头来, 炸得他们在冲锋路上血肉淋漓、牺牲无数的,全都是“大家伙”
    在红旗厂,谁都明白,重工业,是大国的脊梁啊!
    “好~好!好!”有老人激动得声音发颤,眼里水光直冒。
    还有老人拉着当领导的晚辈问,“小萧, 这个涉及保密条例不,能拍照不?我们这群老家伙也到年龄了, 最近琢磨着提前把照片备好呢。”
    人老了,就想穿身体面的衣服,提前拍张贴墓碑上的照片。
    这会儿,他们就想和这个“大家伙”一起拍,等以后下去了,还能拿给那些倒在半路,没挺到新中国的老伙计看,“你瞧,咱们国家现在越来越好了,都也能造出大家伙了,以后肯定会强大起来的。”
    再也不需要拿血肉之躯去和人家硬抗了。
    人群攒动。
    像是浪一样克制又汹涌。
    与此同时,解放牌重载卡车在人群目光的注视下,完全驶出了六车间。
    阳光下,抛光的重型钢铁模具反射出一团团璀璨耀眼的光。
    最具冲击力的,就是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繁复工业线条,棱角分明,坚固冷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一毫米都在无言诉说着制造它的艰难和不易。
    它只立在那里,就是工业霸气。
    这一刻,再没有人对林巧枝的苛刻和挑剔心里藏着不舒服了,更没有一丝异议。
    她不是故意挑刺,为难人,做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叹的超大型模具,她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完全让人服气。
    以十七岁年龄主持完成这样的大项目,并且从头到尾都不放松一丝一毫的要求,这样的心气,这样的能力,青年一辈无人能及。
    国外客商派来的验收技术人员,也很快到了。
    技术人员拿着技术手册,一项一项熟练地检查各个参数,他一声不吭,只拿着仪器测量,在验收手册上做记录……
    等第一遍检查完了。
    对方又换人检查第二遍。
    测量参数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直到全部验收完成外商代表才放下工具和仪器,用硬邦邦的拗口中文说:“不可思议。”
    又通过翻译:“你们的合模组装是直接在这辆重载卡车上完成的?”
    他的语气仍有些匪夷所思和不敢置信。
    对方显然是懂技术的,指着那台天车向林巧枝示意。
    林巧枝点头:“是的,我们的分体模具制作完成后,直接在重载卡车上组装成型。”
    “这简直难以想象,这意味着你们没有什么调整的机会,只能一次成功。”外商技术代表的胸口深吸了一口气。
    林巧枝黑亮的眼眸里笑出自豪:“我们江城有句老话,过河看深浅,走路看高低。这套模具的合体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定点,我都了然于心,并不需要反复调整。”
    对方只感慨:“这样的精神我只在中国见到。”
    尤其是,他默默看向面前年轻自信的面庞,完成这个惊人项目的中国技术人员,还如此年轻。
    这是个年轻的、充满生命力的国家。
    血液里都喷涌着热情。
    他伸手同林巧枝握手:“等回去,我一定会告诉同行,中国有令人惊叹的精湛技艺,也拥有制造出大型模具的能力。”
    “感谢您的真诚赞美。”
    林巧枝顺势提出,希望在模具的外立面,用钢印刻下“中国制造”的印记。
    “我保证,这绝对不会对模具的生产质量有丝毫影响。”
    她临时起意提出的这个要求,温东鸣等人都一时怔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都积极打配合与外商代表商议起来。
    所幸,这是运回去自己生产线用的大型模具,而不是需要出售的商品,故而商议起来并不麻烦。
    “你亲自来吧。”路工将刀头亲自递到林巧枝手上,让开了位置,看向她的眼神都有些难言的欣慰。
    林巧枝按下电源,锋利的刀头嗡嗡的飞快旋转起来,她屏住呼吸,操作着刀头抵近钢铁截面,贴着红字剪裁出的书法描字轮廓。
    “滋滋滋——”
    【中国制造】
    四个苍劲有力的毛笔书法字,被林巧枝亲手,刻印在了这个20吨大型模具上。
    这是她人生主持的第一个大型项目。
    她亲手缔造出的完美重工业品。
    看着它披上红色丝带和大花,挂着“红旗铸造,中国铸造”的横幅,缓缓地驶离红旗厂,林巧枝眼眶有些发烫,心脏嘭嘭地直撞胸膛。
    她笑容骄傲,抬手同所有人一起鼓掌。
    “啪啪啪啪……”
    目送着重载卡车,目送着横幅上格外醒目“红旗铸造,中国铸造”的大字,所有工人都自豪得铆足了劲儿鼓掌,热烈的欢呼庆祝。
    在众人的欢呼簇拥中,解放牌重载卡车载着“大家伙”缓缓驶向厂外。
    它往前开,一直往前开,驶向更为宽阔的未来。
    ***
    林巧枝一口气松了下来。
    兴奋和疲惫同时席卷而来,她没日没夜睡了两天,睡饱了,睡足了。
    整个人像是吸饱了水的枝条,又精神抖擞起来。
    “不着急上工,好好休息几天。”在食堂遇到的温东鸣拍了拍她的肩膀。
    这几个月,他们都看在眼里,太不容易了。
    都只看到她对项目的挑剔和严格,没有人知道她有多少个日夜难以入眠,也没有人知道她在一次次拿出解决方案前,自己独自失败了多少次。
    林巧枝笑得鲜眉亮眼:“我现在精神倍儿好!”
    “果然是年轻人。”路工左手端一碗豆浆、右手端一碗热干面转过来,乐呵呵,“想当年咱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干劲十足,不晓得累。”
    温东鸣给窗口递了票,仗着自己是厂长耍赖:“反正我给你师傅交代了,你这次最少休息一周,让他盯着你。”
    “行……吧。”
    林巧枝遗憾的叹了一气,想到王工那张黑脸。
    她现在护身符可没了,用脚趾头想,都知道王工还会不会对她温声细语、好声好气。
    “林工,无聊的话,不如现在来写稿子吧!”杨玲不知道从哪儿钻了出来,手里拿了半个咬过的素包子。
    “谢工他们回来了吗?”林巧枝也要了两个汽水包,再加一杯豆浆。
    汽水包热腾腾的,两面炕得金黄,咬一口露出里面的粉条和豆腐,还有一点豆丁肉丁的油香。
    那种被热气激出来的面香,还有馅料鲜咸适口的味道,闻着就让林巧枝满足得吸一口气。
    杨玲高兴地跟过来,两人坐在一桌上,“前两天刚回来!就等着你空闲呢。”
    她坐火车到达江城的时候,项目正好在最后最关键的时期,见林巧枝的任务那么紧张,还那么重要,杨玲也实在不好打扰,就在红旗厂招待处混了个小桌,给林巧枝整理资料。
    见林巧枝吃,她热情满满,精神百倍的说:“林工我这两天整理资料,可算知道为什么河南那边群众来信会这么多了。”
    “为什么?”林巧枝喝了口豆浆,也有点好奇。
    “因为河南夏季也多雨,他们的离合器部件也容易进水、沾染泥浆!然后导致打滑、冒焦糊味、起步抖动这些问题。”杨玲感慨着说。
    所以啊。
    一看就有共鸣啊!!
    “我们也这样啊!”
    “对对对,我们村那拖拉机那会儿也冒怪味,我还想着是大队采购到劣质的柴油了。”
    ……
    惊喜过后,自然就有点心里酸酸的。
    就和农村家里疼老大,疼老小,但不被重视的中间那个孩子一样。
    都是一样生病,怎么只给老小拿药吃?要自己硬抗,自己找草药。
    委屈啊。
    共鸣越多,委屈越多。
    明明他们也有这个问题,怎么没人心疼一下他们的拖拉机?
    林巧枝听她讲:“听起来,你做了些功课。”要不可说不出刚刚的话。
    “当然啦!我就是因为?*? ‘百问百答’学得好,才争取到来江城的这个机会的。”杨玲很高兴,继续说,“我这两天还整理资料,知道河南夏季高温,散热系统负担重,还有他们当地柴油质量不太稳定,容易堵油嘴……”
    林巧枝听着,也有了个大致的印象。
    吃过饭,“走吧,去宣传科。”
    杨玲热情地起身带路:“咱们写稿还是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我给林工你在办公楼布置了一间小会议室,你看看合不合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