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钳工[六零]

第34章 “真是英雄出少年。”


    林巧枝为了广交会心潮澎湃。
    却不知, 也有一群人因为她而着急上火。
    “商务印刷社”这个出版社创立于1897年,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调整为学术出版重镇, 在最辉煌的时候,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新教材, 曾经热销数百万册, 盛行十余年,在当时占全国供应量的 80%,可以说如日中天,盛极一时。
    可随着七十年代的到来,他们文学、学术的出版都被迫陷入停滞状态, 原本负责西方学术译介的编辑只能转向政治文献校对。在大浪潮之下,员工信件需要被审查,每天参与政治学习、批判运动。
    最近,就是商务印刷社这个出版社最为困难的一年, 他们的编辑、出版的书籍被重重审核,工作陷入停滞, 眼看着有风声传出, 看到兄弟出版社全社员工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整个出版社名存实亡。
    从主编到出版社的全体员工都在艰难奔走。
    他们必须积极做好出版工作。
    前不久,出版社的编辑在下乡征稿时,无意中得到一份手稿,这份手稿写着一则拖拉机维修技巧,语言清晰明了,风格朴素直接, 而且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问答模式。
    起初看到拖拉机相关资料的时候,编辑并不太感兴趣, 只是看到“红旗牌”后,还是不由自主停下了目光,以她最近下乡征稿的经验,红旗牌可是响亮的名字。
    编辑并不懂修理拖拉机的技术,这作者虽没标注个名字,也没太多文笔,可写技术类的东西,却有种独特的清晰感,顺着看下来,连她这个不懂拖拉机修理技术的人,都觉得自己好像学会解决这个问题了。
    甚至有点蠢蠢欲动,想去找一台拖拉机,上手试试看。
    等她回去,调查了一番红旗牌拖拉机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立马就将这份手稿交了上去。
    看完之后,主编和编辑们都觉得,这个作者,这部作品,能救他们出版社于水火!纯技术类作品,不涉及文学、不涉及西方、不涉及资本主义,只有工业技术,且能服务于广大农村群众。
    主编当即派人去寻找这份手稿的作者,看还有没有其它内容,如果没有,也要赶紧催稿,让作者将后面的内容赶紧创作出来。
    在得到这份手稿时,他们出版社的工作量已经锐减到只需要十分之一的员工即可完成,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接受思想教育,眼瞧着就要和兄弟单位一样全员去干校劳动,情急之下,他们借印刷思想手册发了一问一答试了试水。
    反响非常好!
    后面没了,甚至还有农民群众来问,“你们这思想手册后头怎么不教修拖拉机了?上次那招解决俺们村拖拉机好多年的老毛病了!”
    原来需要一下午时间割的牧草,解决了老毛病后,一个小时就割好了。
    而且拖拉机好用多了!
    来人指着宣传册:“这不是写着要为俺们人民群众服务吗?”
    给他们服务,就多印点修拖拉机的内容啊!
    农民们还以为出版社有好多内容,但只抠抠搜搜的印一点,然后催还催不来,可把他们气得!
    修个拖拉机的内容都藏着掖着,藏着能像是鸡一样生蛋吗?
    而出版社这边,已经找手稿的作者找疯了。
    本以为很好找。
    结果找了半天,连一颗螺丝都没找见。
    出版社不知道的是,下乡知青本来就宝贝这些手稿,只是知青混住在一间房,因为一些没分寸的人乱动别人东西,才不慎遗失一张。
    很快她就靠技术在村里扎根立足,从集体宿舍搬了出来,住进了大队部,负责维修保养村里那台宝贝拖拉机。
    编辑下乡去打听。
    人家还以为是来挖人抢人的,警惕地就把这个生面孔给打发了。
    农村只是穷不是傻,最晓得怎么团结起来保护好属于自己的好东西。
    出了几次差,还托了江城那边人脉去红旗厂打听过,结果都没有半点消息。
    “这个手稿的作者还没有找到吗?”
    柴主编急得额头直冒汗。
    林巧枝都没有想到会发生这种事,她完全没有想过出版,她从小文笔不好,脑子直,想不出什么优美意境比喻,作文都没拿过高分,创作两个字感觉好像距离她很远。
    她只是记录工作笔记。
    她当初写笔记的时候,就在家里,也没别人知道,后来因为一点点私心,甚至也没有让培训班的人知道,只私下喊了那些女孩子来家里手抄。
    她离开江城去了广州。
    知青们下乡分散到各地。
    红旗厂里,知道她写过这份笔记的人,只剩下珍珠三人和苗花曼。
    显然,出版社的关系打听到红旗厂,红旗厂宣传科干事最多在车间问一问:“你们谁搞创作了?写过修咱们拖拉机的文章。”
    不会问到她们身上。
    于是出版社得到的答复,自然是没有的。
    商务印刷社的社员收到这些四面八方反馈来的“查无此人”的消息,简直要急疯了。
    明明手稿就在他们手上。
    怎么会没有?
    难道是见鬼了吗?
    ***
    林巧枝一行人从大巴车上下来。
    能看到广交会展馆外维持秩序的安保人员,一个个人高马大气势不凡。
    远处还能听到有广州人民用当地乡音在齐声朗诵什么,似乎是学生们。
    接待他们的商务部干事,一边带他们往里走,一边给他们介绍:“是周总理写的《告广州市人民书》,呼吁广州市民团结一致,各群众组织,工农兵学商,都要众志成城搞好这次广交会,为我们国家争取到宝贵的外汇。”
    “广交会是非常好的平台,希望你们一定要拿出百分之两百的重视!咱们上一次广交会成交的订单,就占据了全国当年创收现汇的三分之一……”
    干事边走边说,俨然是非常希望每个前来广交会的国营厂,都有斩获。
    温东鸣当然要允诺:“我们向党组织保证,绝对拿出最积极的精神面貌,不辜负组织对我们的期待,全力以赴向国际友人出口我们红旗厂的农机!”
    林巧枝眨眨眼。
    刚刚还叫人家老外,现在变成国际友人了。
    温厂长改口好快。
    她们在宾馆休息的时候,就核验了身份,发放了身份牌。
    这会儿倒是可以直接进。
    林巧枝一行人,按照惯例流程先去参观学习了“自力更生”主题的思想宣传馆,商务部的干事提醒,“所有的技术成果,都需要标注:工人阶级创造。”
    林巧枝感受到了一丝丝紧张的气息。
    她从出发前,也是被要求好好学语录。
    她跟着队伍,混在人群里,悄悄问胡清:“我们的拖拉机呢?”
    这次出来,王柏强依旧带了他们四个,一来是长见识,二来是他们几个对命名为“红旗东方红70拖拉机”的新型拖拉机了解最深,参与过设计,知道更多的原理。
    胡清同她说:“好像是要审查吧,一个是安全考虑,另外一个外交部要确定,出口产品不涉及资产阶级腐朽文化。”
    林巧枝点点头:“这样啊。”
    她倒是不担心,她们的拖拉机是为农民服务的机械!
    等前期流程走完,林巧枝她们终于进入了展馆。
    一进来。
    林巧枝都震惊得猛然睁大眼睛。
    好热闹!!
    好多好多人、好多好多的商品!
    满目琳琅,看得人目不暇接。
    “这一片是食品、手工艺品、纺织品、土特产品的展区,看着会比较热闹,这一块参展的商品有一万多种……”商务部干事带着红旗厂一行人往里走,边给她们介绍。
    随着慢慢深入。
    人逐渐就没有那么密集了,慢慢出现了钢铁工业的陈列。
    “这里就是工业品展区了。”
    林巧枝终于看到了属于她们红旗厂的展位!
    很宽敞的一片区域。
    往左看,是他们中国自行研制的解放牌重载卡车。
    往右看,是某种型号的机械加工车床。
    轻工业日用品距离这边有一段路。
    “来来来,我们该布置我们的展位了!”温东鸣送走商务部干事,看着留下来的工作手册,急忙动员起来。
    他先安排:“王工你带人检修一下咱们的拖拉机。”
    运送来这么远,肯定要看看有没有出问题。
    王柏强点头,很自然的喊了林巧枝,然后把刘国友他们几个送去给温厂长使唤。
    林巧枝撸起袖子:“王工,我们从头检修吗?”
    “肯定的,”王柏强表情严肃,“咱们不能把一点问题留到展出的时候,到时候,丢的可不是咱们的脸,丢的是外国人对我们中国工业制造的信心。”
    林巧枝和王柏强埋头干起了活。
    温厂长则是一会儿指挥这个扫地拖地,把红旗厂的展区打扫得亮亮堂堂的,一会儿喊那个去准备资料,一会儿要去打印出商品档案,做好分类和编号。
    就跟那菜单似的。
    要让人知道他们都有些什么产品。
    忙活了一两个小时。
    整个展区焕然一新。
    后面挂上了红旗农械厂的红色横幅,前面是检修过后,被擦得一尘不染的红旗东方红70拖拉机!
    “可以去喊人来拍照了!”
    “咔嚓——”
    商务部的同志来拍了照片,低头看看相机,确定:“没问题了,这张照片会加入宣传手册里。”
    忙活完了这一通。
    温东鸣看着林巧枝他们几个兴奋不已的年轻人,笑着说:“这有我们看着,你们年轻人去逛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