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日走红

第891章


    罗宇钟其实已经很多年没有想过,自己会来执导一部电影了。
    电影。
    影视剧鄙视链的顶端。
    电视剧总是比它低一等。
    连带着,导演也如此。
    罗宇钟,贵为中国电视剧圈所谓的“三驾马车”之一,顶级大导,从上到下,从地位到声誉,全都拉满的配置,在电影导演面前,却仍然要让步。
    因为,电视剧要给电影让步。
    《舟》这部电影找到他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学生照顾他。
    陆严河想用他的影响力,让他可以跨界到电影这一行,成为一个电影导演。
    那个时候,罗宇钟有那么几个瞬间,除了百感交集的欣慰和动容,其实还有一些恼怒。怎么?电影就真的那么高贵吗?哪怕是你陆严河,也认为我如今所拥有的一切,不够看,还有进一步被你“提携”的空间吗?
    当然,好在罗宇钟毕竟不是那种不识好歹的人,他的本色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否则,当初又怎么会给陆严河第二次机会?
    看过《舟》这个剧本,跟陆严河专门聊了一次,罗宇钟才明白,他之前那几个瞬间的忿怒,有多小人之心。
    陆严河竟然是真的认为他是最适合执导《舟》这部电影的导演。
    陆严河说,因为《舟》就是一部在形势和结构上四平八稳、但在无声处又有惊雷的电影。这恰恰是罗宇钟执导的典型风格。
    尽管如此——
    尽管如此——
    当罗宇钟西装革履地站在西图尔国际电影节红毯的入口,等待进场的时候,看着眼前其实并不算长的红毯,他走神的片刻,脑海中想的是,终究还是沾了他学生的光。
    如果这部电影的主演和制片人不是陆严河,它能这么顺利地进入西图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
    前面已经开始有人在喊陆严河的名字了。
    有人看到他了。
    在红毯的两边,是西装革履的摄影师和媒体记者。但还有区域,是留给来到现场的粉丝和观众的。
    《舟》的全球首映式。他们当之无愧的主场。
    罗宇钟以前也会参加很多的国际性质的盛典,代表中国电视剧去参加。
    不过,那些盛典,大概因为缺乏国际四大电影节这样的历史积淀,也没有形成这种大家默认遵守的、约定俗成的仪式感,站在这里,罗宇钟忽然觉得,确实不一样。
    很多人一直都在说氛围。
    去看那些参加国际电影节的电影人的采访,其实会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容,往往是他们对电影节的氛围感到惊喜、热爱。
    在这里,人人都在讨论电影,没有那么无聊的、八卦娱乐记者对私生活的窥探,大家坐在一起,可以互相尊重地、真正地探讨电影的意义……
    罗宇钟现在还没有遇到这些事情,但光是站在这个地方,看着四周,他作为一个见多识广的顶级大导演,也仍然会被这样的氛围所打动。这是出乎罗宇钟意料的。仪式感,罗宇钟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可是,知道归知道,心里面的感受却是不受理性控制。
    -
    《舟》的首映场,来观看的媒体和影评人足有五十多人。
    这些影评人,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和地方。他们也是西图尔国际电影节官方邀请的。不过,他们会参加哪些电影的首映,都是自己的选择,不受官方的控制。
    尤其是对于媒体而言,他们虽然比一般媒体更加专业,尊重电影艺术,但也同样追逐流量与热度,在行程如此紧张的电影节,他们必然以有大导演、大明星、关注度更高的竞赛片为首选。
    去年还有一些人说,陆严河频繁出演商业片、大制作,丧失了对艺术电影的初心。
    结果,今年陆严河就带着《舟》重回国际顶级电影节。
    不仅如此,后面还有一部跟黄天霖合作的《原来的父亲》。
    这让对陆严河充满期待的媒体、影评人,非常舒坦。
    他们都一直相信,陆严河一定不会贪图于商业电影、大制作电影的那点片酬。
    陆严河过去拿出了《三山》《暮春》和《热带雨季》这样的低成本艺术片,而且,回顾他的表演生涯,陆严河对艺术电影的热爱,从来就没有断过档。
    所以,就算他一口气拍了或者宣布了《飓风2》《无神》《云端》《黑衣人》等多部大片,他们也不认为陆严河就这样背叛艺术电影了。
    事实证明,就是如此。
    当陆严河想要回归艺术电影领域的时候,随时都有最好的项目。
    无形之中,对于《舟》,大家的期待被哄抬得极高。
    -
    “这部电影又是陆严河跟温生明一起演,还真是期待他们两个人对戏啊。”
    “是啊,我把《定风一号》看了三遍,他们两个人飙戏太精彩了。”
    “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是什么样子。”
    ……
    观众席上,几个人小声说话。
    他们并不是什么专业人士,只是非常幸运抢到了首映式票的观众。
    或者说,资深影迷。
    这个小群体,有的金发碧眼,有的则是典型亚洲人的长相,一看就并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
    但他们彼此之间却很亲密的样子。
    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很亲密,甚至可以说是认识已久的朋友。
    当然,他们见面的次数并没有那么多。
    他们是在网上认识的、同样喜欢陆严河、作为影迷而联系起来的一帮朋友,非常幸运的,他们抢到了这场首映式的票。
    陆严河曾经直接在中国取消了粉丝后援会,在那之后,也没有任何具有官方性质的“后援会”。
    虽然那是源于一些具体的原因,但陆严河的影迷也因为陆严河这样的举动,有意识地不再凝聚成某种“团体”。
    尤其是那些真正喜欢陆严河电影的影迷。
    甚至恰恰是陆严河的这种态度,让他们觉得,陆严河是这个一切都可以偶像化、娱乐化的时代里,真正坚持着某种传统电影艺术家操守的人。
    而且,以陆严河平时在采访中流露出来的姿态,他们也坚定不移地相信,如果他们真的这么宣称的话,陆严河一定是第一个站出来否认的,而且,陆严河一定会毫不客气地澄清,他并不是一个艺术家。
    他们都已经习惯陆严河这种反对任何人把他“神格化”“艺术化”的态度了。
    但这不影响他们自己对他继续神格化、艺术化。
    当《舟》这部电影在放映厅灯光暗下来以后,开始放映,他们内心之激动,仿佛心跳声都呼之欲出。
    然而,随着电影一幕幕地看下去,他们却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了几分失望。
    因为陆严河在电影中出场之后,几乎没有几个他们心中的有效镜头。
    大部分的镜头,都是中景。
    这跟他们以前熟悉的、电影中的陆严河,是不一样的。
    陆严河是一个非常扛得住特写的演员,他的表演无论是什么题材、什么风格,都非常丰富而细腻的。在过往的电影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导演会浪费他的表演。但是,在《舟》这部电影里,陆严河的表演几乎是被大幅度地削弱。
    不仅仅是他的表演,包括温生明和于孟令在内,都是如此。
    也就于孟令出场那个檐下落泪的镜头好一点,其他时候,都和陆严河一样,仿佛画面中的某个配饰,而不是画面中的主角。
    如果这些人看过平行时空一部叫《刺客聂隐娘》的电影,就会惊讶地发现,这部电影跟那部电影太像了。都是非常“忽略”演员表演、完全只把角色作为镜头与画面的构成的电影。
    同样一个表演,远景、中景或者是特写呈现,抵达观众心中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坐在这里观看电影的,大部分的阅片量都达到数以万计了。他们不至于说因为这样一种风格,就看得昏昏欲睡,也不至于看不出这部电影的好在哪里,但他们都很惊讶,为什么这部电影用了三个如此杰出的演员之后,却如此地削弱他们的表演部分。
    事实上,电影本身是好看的。
    因为剧情发展得很快,这是一部强剧情的电影。三个大人、一个小孩之间的人物关系,不断变化,信息点带来诸多观看认知上的反转,电影的镜头语言又呈现出一种静水流深的深邃美感。很多人——尤其是偏爱这种艺术片的影评人,看得是很爽的。
    这不是那种强现实主义的文艺片,这是真正在镜头语言上玩艺术审美感受的艺术片。
    罗宇钟没有让每一幕都美得跟渲染过一样,可是影片的整体风格,就像让人走在一座古老的建筑里,它当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值得人驻步停留观赏,但它每一个地方都属于这个整体,都笼罩在一种协调的、统一的氛围与美感之中。
    一直到人物关系越来越紧张,温生明要杀死自己外孙的想法和计划越来越显露出来,他的自私、冷漠甚至是“无人性”的一面,不知不觉地被勾勒,终于,电影里开始出现一些于孟令、陆严河的特写镜头了。
    但这样的特写镜头,又往往隐匿在角落、门后或者是转身的几个瞬间。
    快得几乎让人无法琢磨他们的微表情。
    转瞬即逝。
    观众只能被留下一个几乎是直觉的感受。
    陆严河的老朋友——
    美国《综艺》杂志的专栏影评人汤姆·怀恩就在心中感慨了一句:真大胆。
    比用三句话来说清楚一个情绪更难的,是只用一句话来说清楚。
    同理,比用三秒钟来呈现一个特写镜头更难的,是一秒钟。
    电影的节奏在悄无声息地加快。
    这甚至没有通过配乐的节奏点来带动,全靠电影画面的剪辑。
    汤姆·怀恩这一刻不禁叹了口气。
    这真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典型案例。
    牺牲了对演员表演的突出,却让这部电影有着浑然天成的完整感。即使电影都还没有放到结尾,汤姆·怀恩也可以确信,这一定会是一部从头到尾都极为完整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浸润着“返璞归真”的至真、至净之意。
    而当陆严河发现,最后电影真的在他的建议下删掉了“烧掉药包”那一幕,让电影中“父亲之死”的真相更扑朔迷离、没有任何直接线索可以将凶手指向陆严河之后,陆严河心中长松一口气。
    至此,无论它在外界会得到什么样的口碑,至少,在陆严河这里,它成了。
    它是有史以来最不凸显他演技的一部作品,但怎么说呢……陆严河其实想说的是,他不在乎。
    -
    放映结束,在灯光还没有亮起来的时候,掌声就已经响了起来。
    无论经历多少次这样的时刻,陆严河都不会对这样的时刻感到腻味、厌倦。
    不可能的。
    人怎么会对这样炫目、荣耀而且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自己创作了一个了不起的、有可能经得住时间冲刷的作品的时刻感到厌倦呢?
    陆严河看到于孟令的眼眶里满是晶莹的泪水。
    罗宇钟也在用力地鼓掌——和周围人一起。
    在他们的周围,每个人都在用一种带着敬意的眼神注视他们。
    陆严河满足地笑着。
    -
    美国《综艺》率先给出了第一个媒体评论,来自他们的专栏影评人汤姆·怀恩:“这部备受期待的电影,毋庸置疑,它足够出色,配得上陆严河这几年在电影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可以说,即使是在陆严河辉煌的演艺生涯里,它也绝对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也必须要承认,这是建立在对以陆严河为代表的几个杰出演员的牺牲上。这部电影彻底地削弱了演员表演对于一部电影的介质作用,事实上,大部分人对于电影的了解和认知,基本上等同于演员的表演。而这部电影将演员完全装进人物,又把人物仅仅作为人物,所以,它成为了本届西图尔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竞赛片里,最另类却也最独特的存在。
    你甚至很难相信,这样一部电影作品,它出自一个曾经只执导过电视剧的大牌导演之手。罗宇钟,这位在中国电视剧领域被誉为领军人物的大导演,也是陆严河出道之作《黄金时代》的导演。陆严河曾多次表示,是罗宇钟带着他走上的演员之路,他最初对表演建立的理解,全部都来自于罗宇钟。但他第一次执导电影,就把陆严河、温生明、于孟令这几位中国最杰出的演员给“背叛”了。一方面,你感觉可惜,因为浪费了他们这样的演员,另一方面,你又不得不承认,恰恰是这种浪费,才形成了电影现在的样子,你绝对不会停留在任何一个人的视角,主观地理解这个故事。
    尽管如此,因为剧作的设置,温生明所饰演的父亲,仍在有限的呈现里,占据了无法忽视的位置。他的两面性,包括他隐藏在慈爱之下的冷血与残酷,即使不被镜头聚焦,仍然像烟雾一样扩散开来,逐渐渗入毛孔。他的功力,远不止在《定风一号》展现出来的那么简单。可惜,陆严河的角色在这一次的剧作里不够突出,甚至太过温吞,我想他接下这个剧本,肯定不是出于这个角色的考量。他需要一个像在《定风一号》里一样有分量的角色,才能在他已经取得的高度之上,再一次获得大家的掌声——对于天才来说,这不公平,却没有办法,这是他必须肩负的期待。”
    汤姆·怀恩为这部电影打出了4.5分的高分(满分5分)。
    其后不久,各大媒体也陆陆续续地发布了评论。
    韩国媒体《电影周刊》的评论直指导演罗宇钟不尊重陆严河,在《舟》这部电影中把陆严河用成了一个三流演员,看不出任何的光彩,为数不多的表演华点,都给了于孟令和温生明。
    日本的《影视旬报》也批评这部电影陷入在导演极度自我的审美中,让这部电影陷入平庸的“八十分之作”困境,电影哪哪都还不错,但又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好到让人眼前一亮。
    在媒体见面会上,媒体们更是争先恐后地开炮,一会儿问罗宇钟为什么要在电影中如此地削弱演员的作用,一会儿问陆严河为什么接这部电影,等等。
    整体的风向不是特别客气,但大家对陆严河的态度却是以“打抱不平”为主。因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部电影是因为陆严河才会被西图尔国际电影节关注到的,可电影的呈现却显得陆严河最不重要。
    陆严河很无奈。
    他很多的话又不能说得太直白,电影本身就是藏锋的。他要是都给说明白了,就曲解了电影一开始这么拍的原意了。
    陆严河只能说:“我并不认为我在电影中的表现又被忽视、淡化,事实上,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根据我目前所听到的评论,请允许我建议你们再去看一遍这部电影好了,相信我,它是一部值得你们反复看几遍的电影。”
    大约是到陆严河准备启程去马来西亚的时候,法国《电影》杂志的首席影评人玛丽昂·图奇发布了她的评论文章。
    “很幸运,我通过朋友的关系,拿到了另外一场《舟》放映场次的票,于是,我得以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陆严河的角色,绝对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温生明所饰演的父亲的死,也值得深究。陆严河这个角色的平庸、沉默、弱存在感,在三人关系中仿佛只是一个平衡的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电影玩了一个障眼法。
    他是前期父子女三人结构的维系者,也是后期三人结构的破坏者,于孟令饰演的女儿,自始至终只是一个弱势的反抗者,她的反抗是表面的跪与哭,也是实际上的懦弱与无能为力,陆严河饰演的儿子,才是一个下定决心的反抗者,他的无动于衷与摇摆沉默是卸下父亲心防的伪装,也是不动声色以一场大病终结父亲的保护色。
    最后仵作出场的那幕戏,是导演留下的唯一一粒扣子,那幕戏的重点不在于仵作,而在于他出现的那一刻,儿子和女儿的反应——只是在这一幕戏,电影里用了全景,所以,我想,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没有注意到。为什么这部电影必须削弱演员的表演?对电影而言,障眼法常常通过不停切换角色的视角、聚焦部分特写来完成,可是,很多人都忘记了,它也可以通过藏水于海来完成。”
    玛丽昂·图奇这位影评人在电影评论界的地位,怎么说呢,就像是罗宇钟之于中国电视剧届的地位。
    她的评论,永远会第一时间被人关注到,而且,会被人认真研读。
    她的评论,也第一时间引爆了各大媒体对《舟》这部电影的二次讨论。(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