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编的野史都成真了

第15章 血脉


    “你们都是干什么吃的,知道我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吗?俄罗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六处怎么养了你们这样一群废物。”
    “我不希望明天他们都打过来了,我还蒙在鼓里!”
    伯兰站在后面,听著上级的怒吼。
    原本打捞出与东方人有关的文物是一件好消息,可惜的是这个消息不是他们传出去的。
    消息走漏了。
    这很正常,研究所毕竟不是保密级別最高的机构。
    所有人也都是临时组成的,难免有什么环节会出错。
    然而问题並不在这里。
    要是《泰晤士报》刊登了相关消息,事情反倒简单些。
    只要顺藤摸瓜,沿著信息传播的脉络,便能揪出那个泄密之人。
    坏就坏在这事最先是被俄罗斯知道的,而且是这边前脚刚有新发现,后脚消息就传了过去。
    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这是一场战爭,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他们更改了我们的歷史人物来歷,这是在抹掉我们的歷史,抹掉我们的过去!然后呢?他们还会妄图抹掉我们的存在,篡改我们的意义!”
    “这是对整个英格兰人的战爭!”
    “敌人已经做出了他们的行动,而我们呢?还被困在笼子里,就像一只四处乱窜的小鸟。”
    “你们是最精英的猎犬,要去找到敌人留下的痕跡。”
    ……
    “我觉得老黑脸说得有些严重了。”一名特工小声嘀咕道,声音压得很低。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不往严重了说,怎么办大事。”
    “说实话,让我们去找敌人,但敌人是谁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找,难不成把锅甩给法国?”
    说完,他们停顿了一下。
    这件事受益最大的一方是谁他们都很清楚,可知道又有什么用呢?
    因为一切证据都指向了一个无法迴避的事实,这才是最让他们感到无力的地方。
    越深入调查,越证明事情的真相確凿无疑。
    而放弃调查,就等於拱手让出先手。
    如今能將证据掌握在手中,他们还能提前做些准备。
    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结局恐怕早已註定,他们不过是在拖延时间罢了。
    是有人要时间准备好事件带来的衝击,也有人是单纯为了个人利益。
    可无论出於何种目的,事情的最终走向恐怕不会有太大改变。
    不是没人想过让他们去造假一个全新的事件来抵抗这件事的影响。
    但问题又来了,怎么做?
    费几年,还是几十年?
    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时间。
    要是造假轻而易举,他们早就將这个所谓的“牛顿身世之谜”彻底推翻了。
    正是因为都是资深人士,才感到无可奈何。
    不知道对手是谁,不知道手段是怎么做到的。
    他们內部究竟有多少泄密者?整个政府里心怀二心的人又有多少?
    那个代表英国曾经荣耀的皇室成员是否也是其中的一员?
    一切都是未知。
    只有伯兰目標比较明確。
    他的任务就是寻找歷史的痕跡,主要还是依靠考古工作者,他在其中不过是充当连接各方的纽带。
    消息泄漏,和他有关,但关係不大。
    泄漏的源头是和政府人员交接之后。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所有人又回到了岗位。
    打捞的继续打捞,模擬的继续模擬。
    仿佛一切都未曾改变,可又似乎一切都已不同。
    ……
    而在大陆的另一边。
    消息的传播速度如风捲残云般席捲而来。
    网络上,网友们热烈地討论著。
    “这件事情在《是首相》中已有记载。”有人在论坛上发帖说道。
    “我知道,是克里姆林宫得到情报的速度,通常比唐寧街10號快。”很快就有人回復,还配上了一个偷笑的表情。
    “我就说最近怎么冷清了许多,原来是被接管了。”
    “世界真的是个草台班子,这消息都快人人皆知了。”
    “哎,我看了新闻,也没说是哪里传出来的,你们都在说什么啊。”
    “在说一个笑话。”
    “有福建的朋友吗,你们那里有没有找到证据啊,这件事一直被小英掌控,我有些不安啊。”
    “我问了妈祖了,妈祖说是真的。”
    “难怪牛顿搞政治是一把好手,原来是有朱家传统。”
    “搞政治?牛顿不是科学家吗?”
    “想不到吧,牛顿三十岁之前就完成了自己的主要成就。”
    “嘶,恐怖如斯。”
    “一眨眼,牛顿就要变成我们朱家人了,以后到外面说歷史名人的时候又多了一个。”
    “还是別急,万一最后反正了就不好了。”
    “这还怎么反转?现在还没有认定,无非是证据还不够多罢了,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越挖越有,除非他们现在就停手,但会吗?”
    “问题就在这,万一他们不承认怎么办?”
    “这东西再怎么不承认,但事实就是事实。”
    同时。
    也有网友开始溯源。
    有人发了一张图,是当时的航海路线,其中用醒目的红色標记了一条。
    “现在感觉可以从其它地方下手了,既然后面坐的是葡萄牙的船,那当时肯定也在葡萄牙待过一段时间,之后才去的英国,这期间留下的痕跡都被我们忽略了。
    “当然中间肯定也有停靠补充资源,但这点我不抱希望,他们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直接前往当时的欧洲,而那个时候葡萄牙即將没落,后面发现英国更加有机会,就乘船转移到了当时的英国。
    “至於后续如何从明朝皇子变成牛顿,这就是另外的事了,其实这里就引出一个非常重要,可以说这件事最为核心的问题,那就是牛顿是完全的东方血脉,还是混血?
    “前者的话,见过的人总不能都没留下一点信息,所以我倾向於后者,混血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皇室是不可能被承认的,所以这是他出走外海的原因?
    “当然也有可能牛顿是这个皇子到了英国之后,与当地人生下的孩子,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牛顿的父亲『死』得早的原因,毕竟身份比较特殊。”
    “很有道理。”
    “感觉就是楼主说的这样了。”
    下面的回覆纷纷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