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正道不孤啊!
看到左光斗吃惊的样子,杨涟嘴角不由地浮现出得意的笑。
咳嗽两声,神情肃穆郑重,头微仰,目光坚定有神,就像昨日在曲江给三秦学子指点经义制文一般。
“共之,你我都知道,陕甘是苦旱之地,土地贫瘠,出產匱乏,百姓多疾苦。尤其是这几年,
天灾不断,各地有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
如梁国富这般士绅,饱读经义,通晓天理,遵循正道,一心想为桑梓父老们谋福利。
左思右想,只能行边贸之举,把粮食、茶叶、丝绸等货物卖给关外蒙古人,换回皮毛良马香料等货,转手再贩卖获利,然后搭桥修路、济弱扶危、造福乡里,广开学校、移风易俗、教化百姓。
此等难道不是利国益民之善举吗?”
左光斗无语了。
他做过几任地方官,又是那种沉得下心,深知真正民情的人,深知地方士绅是什么德性。
確实有真心实意的善人,真金白银地行善举。
但是大部分士绅却毫无善心,搭桥修路、广开学校,甚至是搭棚施粥、救灾活民这样的善事,
他们只会利用自己的声望牵个头,闹出大动静,装模作样地捐出善款做药引子,然后或自愿或逼迫各村各镇平民百姓们捐钱捐粮,
等捐得七七八八,胡乱修一下,隨便熬点粥,然后士绅捐出的钱粮如数奉还,百姓们的就含著眼泪分掉。
不仅能捞个好名声,还能白得一笔钱。
別的不说,这些士绅能够勾结县衙的书办胥吏,把上面拨下来的救灾钱粮分掉,或以次充好调包,或直接吞没。
你相信他们会真心行善举?
同理,梁国富这些士绅信誓旦旦地说他们违禁走私,完全是为了筹集钱粮去造福乡里父老们。
你信吗?
偏偏杨涟深信不疑左光斗很了解自己的这位同科旧友。
刚直不阿,执顽固,说不好听就是一根筋。
这种人脾气来了,连命都捨得,就要跟你爭个明白!
他属於刻苦读书,却把脑子读死了。他深信书里讲的那些圣人道理,坚信只要人人践行,就能天下大同。
他深信只要读过圣贤经义,知晓天理公道的人就一定是好人,是道德君子!
左光斗看著杨涟的双目,看到散发出的悲悯怜惜。
左光斗知道自己的这位同科旧友出身贫寒,小时候为了读书,真的什么苦都吃过。所以他確实同情百姓,想帮他们摆脱疾苦。
但杨涟脑子里只有圣贤道理,认为只有遵循经义天理,就能帮百姓们摆脱疾苦。
所以他最好哄骗!
只要抓住杨涟的弱点,编出一套为国为民、又能自圆其说的说辞来,以饱读圣贤经义的儒生名士身份讲出来,他一定会信。
左光斗不死心,想把同科旧友从某种虚幻的迷雾中拯救出来。
“大洪,不管如何,梁国富等人还违禁走私铁器药材,甚至兵甲给蒙古人。蒙古人拿著这些利器,寇边破关,抄掠地方,让陕甘寧夏百姓家破人亡,生灵涂炭啊!”
杨涟长嘆一口气,一脸的悲天悯地,
“这是羈置蒙古人的无奈之举。”
“羈置蒙古人的无奈之举?”
左光斗不知道梁国富等人又给杨涟灌了一碗什么迷魂汤。
“是啊,蒙古人皆为蛮夷,不识天理,不懂礼义廉耻,唯利是图...梁国富等人违禁走私丝绸茶叶和铁器兵甲,也是羈置他们的手段。
有了这些东西,蒙古人心满意足,也就不会挥师寇边,破关抄掠了。
你看隆庆年间,前辈鉴川公(王崇古)开大同关,与俺答汗、三娘子结好,自此土默特部不再南下抄掠。
建奴逞凶,就是奸侯进谗言,封闭辽东边关,禁绝边贸,建奴恼羞成怒,穷凶极恶之际兴兵作乱,肆虐辽东,这些都是教训啊!”
杨涟越说越激动:“梁国富等人一心造福乡里,为国为民。王家楨、洪承畴等人却顛倒黑白,
指鹿为马,意欲何为?
还不是想把持边贸,独占商利,
名为为国锄奸,实则横徵暴敛、巧取豪夺!
此等不公之事,我为何不挺身而出!”
左光斗彻底无语,也完全放弃拯救杨涟的想法。
还是尊重別人的选择吧。
杨大洪並不是奸无耻之辈,人家也是有信念理想之人,只是他掉进了別人针对他精心构织话术陷阱里,深信不疑。
左光斗不由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曾经掉进去过?
为自己和杨涟构织的这个话术陷阱的人,会是谁?
高攀龙?
或许吧。
或许有可能他跟自己和杨涟一样,也是被精心构织的一个,现在陷在里面深信不疑。
赵南星!
左光斗心里慢慢清晰起来。
杨涟看到左光斗“无言以对”,便趁胜追击。
“共之,我找你正好有一件事。”
“什么事?”
“前些日子,我听闻延绥巡抚洪承畴,拿著制置司西北局的钧令,派人去山西蒲州,意图接管解池盐场,被河东都转运盐使司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只是洪承畴这些奸侯小人不会轻易放弃,定会上疏弹劾河东盐司,顛倒黑白,攻计盐司坚守职责之举。
我听闻后义愤填膺!
洪承畴这些小人,吃相太难看了!
陕甘寧夏的盐池盐井强行占了去,中饱私囊不说,现在还越境把手伸向山西解池!
此等乱政不除,此等贪鄙臣不除,国將不国,民不聊生啊!”
左光斗脸色变了变。
皇上决定把各处盐政收回“国有”,以官办形式专司盐政,进而以盐税囊助九边粮。
左光斗初闻此政,也觉得是乱政。
可是在延安知府任上,协助巡抚延绥兼寧夏的洪承畴,办理过榆林镇和寧夏镇的粮后,才逐渐明白真相。
此前国朝盐政乱象纵生,积弊累累,黑得不能再黑,
一千五百万两盐税银子,朝廷能收到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阿弥陀佛,其余一千三百五十万两银子被盐政官员、地方縉绅世家,以及方方面面的各路人马瓜分乾净。
所以九镇边军餉银一欠再欠,扬州十大盐商却富可敌国,蒲州汾阳尽出豪族..
现在皇上新盐政,再浪费,朝廷能把一千五百万两盐税银子收上来一千二三百万两,就算拿出来一半,六七百万两银子给边军发餉银,都足以让数十万边军士气大振,军心稳定。
看明白这些问题的本质后,左光斗逐渐赞同皇上的新盐政,进而开始赞同其它新政。
这些才是利国益民的良策!
现在听说杨涟要拉著自己上疏弹劾,阻止西北局接管河东盐司,收解池盐场,左光斗心里五味俱杂。
他坚信杨涟是真心为国为民,
但是很可惜,杨涟坚持的,愿意用生命去维护的那条道路,可能是错误的。
当初,自己也坚持著这条路。
现在,他看清楚了前方,走到另外一条正確的道路,而杨涟还在坚持著那条老路。
在左光斗看来,此时的同科旧友,就像是一头被蒙著眼睛,被人怂渔唆使向前走的驴子,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却显得有些可悲可怜。
左光斗等杨涟慷慨陈词说完,没有出声反对,只是说:“大洪兄,此事关係重大,我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没错,弹劾王家楨、洪承畴这两个在陕甘胡作为非、倒行逆施的侯臣,確实不是小事,需要好好考虑,至少要把罪名想好。
杨涟相信一起蹲过詔狱的战友左光斗,欣然道:“没问题,我暂且等两日,等你考虑好了,我们再联手上疏,一起除暴安良,为国锄奸!”
杨涟回去后,冥思苦想了半天,到了晚上挥毫写下一篇雄迈豪壮的弹劾疏文,洋洋洒洒千余字,遍数王家楨、洪承畴等侯臣在陕甘种种罪行..:
杨涟在疏文里进一步指出,由於这几个侯臣的乱政,陕甘已经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士绅怨声载道,边军更是军心涣散,士气低落。
他在疏文后半部分大声疾呼,王家楨和洪承畴是他勘查出来,陕西最大最坏的两个贪官劣吏,
再任由他们横行乱政下去,陕甘將烽火遍地,不復为明土。
杨涟结尾血泣皇上,立即將王家楨、洪承畴等侯臣斩首,传陕甘寧各州县,撤罢西北局这不符祖制朝律的有司,废除西北局这一年来的种种暴征横敛、鱼肉百姓、与民爭利的苛政...
杨涟放下毫笔,小心地吹乾草稿上的墨跡,又反覆读了十余遍,边读边修改,一直改了两天,
改到他心满意足。
这才拿出正式纸张,按照格式工工整整誉写一遍,签上画押,盖上官印,成为一封正式上疏。
自己亲笔抄写了十余份,又叫书吏把上疏草稿抄写了二十余份,签上名字,盖上私章,亲近的如赵南星、高攀龙等师长,寄亲笔抄写的上疏附件,其余亲朋好友就用书吏抄写的附件,再附上一封亲笔简讯,装进信封,一一寄出去。
忙完这些,杨涟发现三天过去了,而左光斗却依然没有回信给自己。
叫人去问,才知道左光斗昨天办好了事宜,已经回延安去了。
听到僕人的回覆,杨涟坐在书房里失落了半天。
左共之,你太叫我失望了!
你变了!
你居然在大是大非面前临阵脱逃了!
你不配做景逸公的学生,不配是东林党人,也不配被天下儒生士子敬仰!
杨涟心痛不已,几乎不能呼吸。
他实在想不明白,曾经跟自己一起弹劾阉党,愿意为天理正义付出生命的战友,为何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肯定是在延安府就任地方官,被琐事俗务纠缠,消磨了心志,变得庸俗世俗起来,然后接受了那些名为救危扶倾、实为顛覆乾坤的异端邪说..:
肯定是这样!
杨涟决定写封信,好好骂一骂左光斗,他还幻想著把自己的好战友骂醒,迷途知返。
“老爷,韩管事来了。”
“暗算”过韩栋的杨府门房老者进来慢腾腾稟告。
杨涟依然保持著廉洁俭朴作风,家里没有几个家僕丫鬟,夫人詹氏带著儿媳和丫鬟亲自纺纱织布,洗浆衣物,下厨做饭。
杨之易一家住在另一个院子,除了读书,还需要帮忙去买菜卖柴,有时候还要帮忙劈柴烧火...
老者一家四口都在杨府为仆,
老者做门房,兼临时採买,兼信使。
老妇做厨娘兼粗使健妇。
女儿做丫鬟,儿子做小廝兼跑腿。
“快请来。”
不一会,韩栋兴冲冲地走进来,他面带喜色地拱手道:“大洪先生,小的不负使命,这几日联络了三秦縉绅十一人,都是侍郎以上致仕,名士二十九人,都是进士出身..:
他们听闻大洪先生的义举,同仇敌气,愿意与先生联袂上疏,一起弹劾西北局和王家楨、洪承畴两个臣!”
“好!”杨涟欣然大喜,抚掌叫好。
他满脸涨红,双目尽赤,流著泪水大声吼道:
“看来三秦父老苦侯臣苛政久矣!
正道不孤啊!
而今我等正义之士联手,定能剷除苛政,將侯臣正法!
三秦百姓定会苦尽甘来,再逢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