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大明

第41章 能臣选明君而忠


    朱由校直奔主题。
    “刚才朕说了,要请毕先生掛户部左侍郎衔,出掌制置司军机处参赞,兼判財政厅都事。
    毕先生先不要谦辞,且听朕说一说。”
    “臣不敢。”
    “大明缺钱一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它的本源就是国朝初年建立的简陋的財政制度,当时好用。但时间稍久就稀烂无比,严重扯大明的后腿。
    朕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有三。”
    毕自严和袁可立精神一振,用心听起来。
    皇上这是以诚相待,在任命自己新职位之前,先交换各自对时政的看法,以示笼络。
    这样挺好,君臣之间不藏著掖著。
    把困难说出来,想要达到的目標讲出来,然后君臣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
    “其一最大的问题就是赋税不公。
    大明掌握最多资源和財富的人,却被优待,减免诸多赋税。他们並不知足,还想方设法隱匿田地和人口,好逃逋更多的赋税。
    除此之外,他们经商、运输货物不纳税;卖盐卖布不纳税;与北虏东倭西夷做生意,不纳税。
    国朝立国以来,田赋是最重的赋税。
    可是从正德年间,江南、福建、岭南等地的贸易盛行,布、茶叶、丝绸、瓷器,大量贩运出海,每年换回东倭和西夷的大量白银,数以百万两计。
    朝廷收到多少两银子?
    十万两。
    打发叫子!”
    朱由校目光凌厉,毕自严和袁可立却心绪澎湃。
    “该收的商税不收,现在连最基本的田赋,也在日渐减少。
    为何?
    因为田地逐渐集中在宗室、勛贵、縉绅手里,他们恨不得一粒粮食都不交。”
    压力全在那些小地主和自耕农身上。这几年加征辽餉,多少人为此破家?不是做了流民就是投身当佃户。”
    朱由校背著手,在室內转来转去,步履快速,仿佛这样才能压抑心里的焦虑。
    “在国朝做佃户还是一件美事。只需缴纳佃租,不需要承担田赋。遇到强势一点的主家,连徭役杂役都不用服,用心伺候好主家就行。
    比朝不保夕的小地主和自耕农强多了。
    国朝赋税不公,进而造成恶性循环,使得承担国朝主要赋税的百姓,越来越少,能收到的田赋也越来越少,朝廷也跟著越发捉襟见肘...”
    “其次是税赋税则简单,起不到调解经济、分配財富的作用。收税制度和手段又极其粗略。
    要么坐视大量税收流失,要么採用包税制,成本极高。
    朕叫司礼监会计司算过一笔帐,帐面上看,每年的田赋,各种漂没、耗羡以及霉烂、漕运、递运等各类成本开支,占到五成左右。
    也就是十石赋粮,从江南起运,到通州入库,只剩下五石。
    但是实际中,我们都知道还有各种盘剥,以摊派、杂役、折色等各种形式存在。百姓缴纳十石田赋,实际上要支出二十五到三十石,个別州县还更高。”
    袁可立脸色闪烁,內心非常震撼,他万万没有想到,皇上对大明赋税实情如此清楚,有些情况还是他不知道的。
    毕自严十分严肃。
    皇上说的这些问题,他心里都有数。
    现在的问题是皇上有没有决心去解决这些问题!
    “其三,是赋税度支极其浪费。
    说白了就是贪污成风,户部、军器监、火药局、各司库大使、押运使、巡粮御史,无一不贪,大家都把国库当成发家致富的法门。
    出库先漂没三成,然后各种折色、耗羡、贴补、以劣充好,十石粮食恐怕只有一石才会落到实处。”
    户部烂,地方烂,军镇烂,巡抚烂,大明財政制度千疮百孔,四处漏风,能撑到现在,朕都觉得大明八字確实够硬。
    朕没有精力去改革现有的整个財赋制度,朕决定重新建立一个財政制度,也就是制置司的財政厅。
    它是制置司的大管家,管著平辽,西南平叛等戎事的粮餉筹集和分配。
    如何用好每一文钱和每一粒粮,是財政厅要做的,也是朕对毕先生寄予的厚望。”
    朱由校看著毕自严,继续说。
    “高效廉洁。
    这是朕对制置司財政厅的要求。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按照以前户部那种官制,官吏不贪不贿,根本做不下去,只能大家一起同流合污。
    所以要想让眾人廉洁,首先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让廉洁奉公者得到奖励和好处,让贪污受贿者受严惩倾家荡產。
    这才是扬清激浊,这样才能让大家养成好的风气。
    然后是高效。
    所有的財政制度,都必须行之有效,在提高犯罪难度的基础上,儘可能的提高效率...
    这本小册子,是朕这些日子擬定的《財政以及后勤工作概要》,毕先生可以看看,以为参考。”
    毕自严双手恭敬地接过,问道:“皇上,里面有司礼监会计司新行的记帐法吗?有借必有贷,借贷必平衡。”
    “有,这些记帐方法是朕偶尔所得,说白了就是盯著钱和物的转换和流向。
    不过朕在理財会计是外行,只是突然有了点灵感,不敢班门弄斧。”
    毕自严连忙答:“皇上天资聪颖,偶得灵感,已然超绝。”
    朱由校看著他,神情变得郑重:“打仗就是打国力。
    大明国力远胜偏居一隅的东虏,可为什么屡战屡败?根本原因就是財政混乱,浪费极大。十分力只能用出一分力。
    要是不力行改革,沿袭此前陋习,不仅东虏灭不了,还会雪上加霜,使得整个財赋崩溃,届时靖康之耻,崖山之变,可能重演。
    朱由校叉手对著毕自严,拱手道:“毕先生,而今这大明生死存亡之大变局,还请先生尽展才华,助朕,也助大明走出这悬崖险境!”
    毕自严连忙起身高叉手长辑回礼:“臣定当殫精竭虑,为皇上,为大明理財。”
    坐在旁边的袁可立看毕自严答应得如此痛快,心里明白,这是一次君臣相知,双向奔赴的佳话。
    袁可立知道,如果要是在三四月间,毕自严肯定不会答应,因为那时的皇上无法让他看到希望。
    但是五月二十八日,皇上落水甦醒后,先是客氏“仙逝”,王体乾、田尔耕、许显纯“暴毙”,然后下罪己詔,並以此特赦熊廷弼、王化贞,让眾多奔走在平辽和抗韃前线的文武官员们心怀激盪。
    皇上有担当!
    有担当的人君,肯定有胸怀,也有气魄!
    接著魏忠贤被派出来巡盐,从盐商等贪官奸商手里敲诈银子。
    正人君子会非议,但是对於毕自严、袁可立这样的能臣干吏们来说,这是皇上有魄力有手段的表现。
    在皇上心里,办实事比讲脸面更重要!
    接著是刚才紫光阁一幕,崔景宗就像一条胖头鱼,被皇上隨手一钓就给钓出来。
    完败!
    这给了毕自严和袁可立更大的信心。
    这样精明深沉的皇上,谁能欺瞒得了?
    综合以上,皇上不是大家所知的文盲天子,木匠皇帝,是心有乾坤、坚毅果敢、有魄力又有手段的明君。
    这样的皇帝,才有可能带著大家,力挽狂澜,扶危定倾!
    良禽择木而棲,能臣选明君而忠!
    这就是毕自严毫不迟疑答应的根本原因。
    “袁先生!”朱由校转向袁可立。
    袁可立跃跃欲试,他想知道皇上给自己安排了什么任务!